标签:
杂谈 |
又到麦收季节,秸秆处理的难题再度摆上台面。近日,安徽利辛县望疃镇某村民因焚烧秸秆被公安机关拘留,此事导致该镇7名干部受到处分,包片副镇长还被免去了职务。(6月9日《安徽商报》)
一堆秸秆引发如此风波,还有多人被“株连”,看到这样的消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过,
其实,在禁烧秸秆问题上,如果仅对此祭以重典,或靠基层干部“严防死守”,显然并不高明,因为这不能真正让农民心悦诚服,恐惧过后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在烧与禁烧的“游击”中,还会使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关系趋于紧张。鉴于此,一味行政命令和强制并不是上佳之策。笔者认为,对此亟应转换思路,应从行政强制改为科学疏导,并辅以具有充分诚意的经济对策,或可能更易见效。
比如,对于焚烧秸秆,各级的禁令中大多强调这种做法会污染环境、破坏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水分之类,但在多数人的眼里,“污染环境”与“抢农时”相比则显得遥远而空泛;更重要的是,不少人认为,焚烧后的秸秆是富含钾肥的草木灰肥料,对中性和酸性土壤特别适合,而且焚烧可以烧死寄生于秸秆的虫、卵、病毒,大大减少农作物病虫害。
但是,这样的看法科学吗?迄今为止,并没有看到过任何权威部门的证伪,从而使禁烧秸秆的“有害论”显得底气不足。
而如果从农业科学的角度,拿不出确切的“禁烧”数据,换言之,之所以禁烧如果不是出于农业本身的考虑,而只是从“蓝天指标”等环境因素出发的,本身也无妨于“禁烧”的合理性。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任何生产,都不应该以环境或他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只是,在对待禁烧秸秆问题上,还应该拿出更多的诚意和智慧。我们要正视禁烧秸秆的代价,力争为农民承担一部分;加大科研,让秸秆变废为宝,应该说,就对付焚烧秸秆而言,经济手段应该是最有效的;还有,应该考虑改进农业生产机械,让秸秆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据悉,现在秸秆焚烧之所以普遍,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时下的收割机割下的麦茬太高。
可以说,如何对待秸秆处理的问题,其实是如何对待农民问题的一个鲜活的标本。近年来有一种特别时兴的提法是“善待农民”,只有拿出足够的诚意,正视农民的难题,维护群众的利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待。就此而言,对焚烧秸秆的拘留罚款等武断手段,或许少了些诚意,还特别容易制造敌意,很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