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6月8日,“为纪念端午,武汉网友们模仿屈原跳江”的一则视频短片出现在某网站。然而,视频中屈原投江的情节被换成了蹦极。(6月9日《现代快报》)
“搞”,谁不可以“搞”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君不见,孙悟空被幻化成至尊宝,白骨精被变脸为白晶晶,我们总能一笑而过;雍正皇帝被翻案为鞠躬尽瘁的明主,和珅被演化为只会溜须的马屁精,我们也会甘之若饴。看来,在脸谱化的空间里,可以用来恶搞的只能是那些“坏人”。
对于这场恶搞,嘘声显然要大于掌声。在这些痛心疾首的场景中,不难发现一个共有的规律,但凡与固有思维相反的即被视为恶搞。问题是,恶搞不是问题,而谁可以
对于那些反对屈原“蹦极”的人来说,一个最大的担忧是怕误导青少年。这样的担心,一则是过于夸大了这段视频的影响力,二来也是未免小觑了人们的判断力。
一个“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有为青年为什么投江?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夫子自况,显然不足以服众。他的自戕,到底是忠君还是爱国?究竟是理想破灭还是大志难酬?也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于是,历史不再是“上帝的神秘作坊”。把历史人物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与时俱进的符号化甚至图腾化,就成了某些人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而所谓的恶搞,就成了主流价值或者社会等级秩序的颠覆,成了一块不可触及的心理禁区。
反倒是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没有我们灿烂的民族没有这些心理障碍。一切皆可恶搞。恶搞面前,人人平等。在他们看来,这种无伤大雅的恶搞不仅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有助于固有传统秩序的稳定和维护。
在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互联网上,有人真的会相信历史上的屈原能“蹦极”?
前一篇:讨伐一只粽子需要什么理由?
后一篇:拿什么激活休眠的制度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