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能否改变生活?

(2008-06-01 15:09:14)
标签:

杂谈

 ■ 五岳散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尤其对于所谓改变人性或者改变生活态度这种说法,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举个例子,你观察一下从监狱里出来的人,洗心革面者有之,但也不乏重回那里“进修”的。

  这次汶川地震虽然损失未必多过当年唐山大地震,但得到的关注远远超过当年。在

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一个事件的关注度是与资讯传播成正比的。更何况当年是政府包打天下,救灾基本是政府的事,而这次出现了民间前所未有的参与度。参与度的提高与资讯的相对透明,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爱心与眼泪倾盆而出,国人发现了自己还是会为某些事感动与愤怒的。不论是生死之间的情义,还是临阵脱逃的老师,大家发现自己忽然对陌生人开始倾注感情。

  于是,有报纸做了调查,结果是这样:88%的公众认为这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活;82.1%的人表示会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和工作,去创造更大的价值;70.7%的人表示会献出更多的爱心;28.5%的人表示“人生苦短,我要更多地享受人生的快乐”。(5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前面我说了,我这人基本是个悲观主义者,对于这么多人说因为一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种话,基本处于半信半疑状态。原因很简单,这几乎是一种瞬间的情感刺激,就像地震的烈度超过了很多房子的抗震等级一样,这种突然的刺激也超过了很多人的感情承受能力,所以有这种情感的爆发。

  但就像地震震坏的房子终究还会重新盖上一样,或许在亲身经历的人心中产生的刺激永远不会消退,但在旁观者的心中,感情这东西还是有自愈能力的。前些年印尼海啸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别说那些人不是你的同胞就可以说没有付出感情,人类遭遇的每次灾难,都是一种记忆,而记忆是会愈合的一种伤口。

  因而,我更相信“生活还要继续”这样的陈词滥调,我不觉得会是这么大面积的改变。如果说真的有所改变,我想不会是这种所谓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而是生活本身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比如说善款如何“善用”,大家以后能够清楚地知道,那些我们的爱心款到底是怎么花出去的;或者是民间的NGO组织在这个事件里集体亮相,从此走到了社会的前台。

  更可能的是,以后的灾害报道能够更透明,让更多的人知道最新的情况;或者是通过这次不够迅速地接受国际救援支持,找到一种更迅速的国际合作通道;最重要的是,可能全国学校的教学楼都会检查一遍,让未来的孩子,不至于死在教室里。如果这些要是真的有了改变,比改变多少世道人心都有作用。

  所以,我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只有一半,另外一半是希望,是寄托在某些制度的改变上。我所知道的是,世道人心是个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说它改变了也好、没改变也罢,总是有空想虚构的嫌疑。只有制度上的转变,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能够让我们的社会真的有所进步,这些生命才能说不是平白逝去的。(作者系知名网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