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后重建要尽可能少留“遗憾”

(2008-06-01 15:08:01)
标签:

杂谈

  ■ 唐卫毅

  “肯定毫不含糊,毫不手软。”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支树平5月2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在地震中倒塌的校舍建筑质量问题表态。据他介绍,灾区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对倒塌的公共建筑,包括校舍的建筑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和取样。(5月30日《北京青年报》)

  据报道,四川汶川

“512”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32年前唐山大地震能量的3倍,从目前大地震给当地造成的重大灾害来看,此次汶川大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及波及到的地域,的确十分罕见,也的确让我们领教了自然灾害的“威力”。

  目前,我们在继续组织抗震救灾的同时,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已经启动。比如北川县城的选址,比如汶川、绵阳、都江堰等部分建筑物的规划、设计、重建等,包括受灾地区大大小小的中小学、幼儿园建设。

  在庞大的灾后重建过程中,笔者以为,科学规划、科学论证、科学施工至关重要。一方面,既然是灾后重建就不能“凑合”,就不宜“仓促上阵”,而是应当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和建设,来保证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其基本要求是其质量能够让国家满意、灾区人民满意;另一方面,灾后重建一定要少留“遗憾”。在过去的一些建设中,事后我们往往会在某些方面留下一些遗憾,比如考虑不周、设计有缺陷、施工不严格等,让“遗憾”伴随建设的整个过程。

  虽然曾有位哲人称:遗憾也是一种美。意思是说,有遗憾,下一次才能够做得更加完美。但是,在灾区的重建工作中,我们还是要尽可能不要留下灾后重建的诸多遗憾,因为有遗憾,就意味着重建工作中有“缺陷”,有遗憾就意味着在建设上考虑不周、设计施工上有不足。对灾后重建工作来说,绝对不能有 “下一次”的概念,“下一次”就预示着还会存在潜在的“风险”。

  据悉,灾区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对倒塌的公共建筑,包括校舍的建筑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和取样。这是灾后重建工作中一项必须开展的工作,需要我们尽快对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没有受损的原因,以及受损建筑物受损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科学评估,特别是找到倒塌建筑物设计、施工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在灾后重建中尽最大努力予以避免。绝不能出现“不吸取教训”、“继续重复过去错误”的状况。

  因此,笔者希望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有关方面能够集思广益,科学规划、科学布局、依法加强监管,同时针对倒塌建筑物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吸取教训,绝不能让任何“遗憾”伴随灾后重建的各个环节。毕竟对我们来说,大地震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们经不起留有“遗憾”的折腾,更经不起“拍脑门”、不求甚解式决策所带来的损失。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施工要经得起“推敲”,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此外,灾后重建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人的事,而是国家大事。国家投入巨大的灾后重建资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灾后重建工作一定要增强社会“透明度”,要让捐助者看到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让捐助者看到一座座更加美丽的城镇、乡村建设起来,让公众对卓有成效的灾后重建工作感到欣慰、满意。

  否则,灾区重建后留下许多“遗憾”,岂不是让公众对灾后重建感到失望?届时谁又来承担这个“遗憾”的责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