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前日凌晨,一个15岁的初中生,被几个和他年龄相仿的青少年生生打死!一个网吧门口,积聚了社会百态:当事者的心狠手辣,看客的麻木,还包括那几声狗叫,构成了一幅冷色画面描写出的悲凉世界。 如果当时手下留情、有人劝阻、报案、或者网吧夜间关闭……或许,就可以避免一桩 涉案的5名犯罪嫌疑人,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14岁,其中一人还是在校的初二学生,又是一桩未成年人犯罪!学校,不但教会知识,更要教会做人,学校教会孩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优势和教育本职,与生命的冷漠相较在此荡然无存。而联系到当下青少年犯罪高发,这向全社会发出警示:教育,应该塑造出一个身心健全的孩子。这不能不让人去重新评价我们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目的。显然,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是教育之起码目标。而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期,学校还没有探索出一条成功的素质教育之道,甚至因为上游高考制度的存在,中小学向素质教育的强行转身,实质上并没能改变应试教育的悠久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病并不在于考试,而在于其考试导向最终扭曲或者左右了教育目标。因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屡屡发生的青少年恶性犯罪,专家都痛斥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对生命的漠视,对死亡认识的模糊,是教育一大罪状。
我们要看到,网吧、酒吧等积聚“恶”,也容易释放“恶”的场所已成为流行文化符号,这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又缺乏足够自制能力的青少年,往往提供了一个展示“恶”的平台,从而引起和导致青少年犯罪现象。以网吧为例,我们固然不能否认网吧传播信息等积极功能,但正如矛盾的两面性,网吧对于青少年也存在负面效应,利用不好,可能诱发犯罪。而当下,大多数网吧的顾客就是青少年,遗憾的是,正如有网吧经营者赤裸裸说的 的确,对于身心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无疑是全社会的责任。对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中,学校、家长更应该去关心孩子的内心,而不仅仅是成绩;而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对于网吧一类的文化场所,更应当加强管理,规范经营。遗憾的是,“禁止未成年人上网”的提示牌周围这次又围起了警戒线。 为什么这群孩子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回到这个个案当中,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网吧易发犯罪,还些都不足以诠释“恶”的全部原因,毕竟,这些仅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则在于,现实环境影响下的新新一代,在物质日益满足,精神却缺失的当下,我们还不能为孩子们提供真正有效的范本,来指导他们成长。这是一群深受各种文化影响的一代,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缺乏对于外界侵袭的免疫能力。这些年来我们就在探讨网吧的管理,但“禁止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门口,还是发生了一桩命案;我们一直在呼吁补上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但又一次证明教育是多么脆弱……
痛定思痛,青少年犯罪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拯救远比谴责更有意义,必须出手相救了,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天真的孩子滑向罪恶的深渊,这与教育之目的、个人成长、甚至民族未来都是相悖的,我们有义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这是摆在社会、学校、家长以及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必解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