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张若渔 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选修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 此事发生在杨帆教授身上倒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杨教授素来以“非主流经济学家”自命,其著书立说颇有斗士风范,是一个极具争议而又个性十足的人物。或许, 杨帆之冲冠一怒,怒得不能说没有道理,作为一个老师面对近一半的学生逃课,任谁也做不到平和视之。只不过,杨教授在处理问题时语言失当、行为过激、斯文扫地,而这显然恶化了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课堂气氛,就此出现了令人难堪的一幕:一女生愤而离场,杨教授不放,拉扯之中小女生拳脚相向,杨教授更加怒不可遏,强行拉其去保卫处。一堂课就这样成为一场闹剧。 逃课,在当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在一些大学生中间存在着“混学分”心态,所谓“不挂科就万岁”。在这种心态之下,很多的学生便以种种理由逃课,至于去做什么不得而知。 话又说回来,大学课堂的泡沫化,教师绝对难辞其咎。必须说明,这并非教学水平意义上的而是教学责任心意义上的归咎。以目前大学教育考评现状,学生来不来上课对教师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来不来都一样”,因此教师对学生逃课在很多时候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客观上构成纵容;再者,与学生搞好关系,涉及到学生对老师的打分,而又有多少老师愿意冒着得罪学生的危险去管理逃课呢?由此不难看出,逃课之所以蔚为大观,是在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心双重缺失之下,二者信守默契、一力合谋的必然结果。从此意义上讲,杨帆说他有责任心,并非全然是自我粉饰。
在此事上,杨帆固然有诸多不对,但他至少说出了一个尖锐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