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国有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3万亿元,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个中石油。”国资委话音未落,统计局出来添堵:11月CPI同比上涨6.9%。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矛盾,在岁末纷纷出台的数字里愈发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在韩非子的笔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无论如何也不是明智的举动。被
与此同时,精装版的自相矛盾当授予持“收入增长高于价格涨幅”观点的人。在林毅夫的眼里:中国的物价指数就有点像把一条冰冻的鱼从冰库里面拿出来,一边放在锅炉里都煎得快焦了,而另外的一边却是冰的,这就是为什么高增长同时达到低通胀。用此矛和彼盾相较,孰利?
如果说自相矛盾的做法尚需时间检验的话,那么,端着长矛刺风车的生猛,甫一登台就露了怯,迎来舆情一致的倒彩声。冯仑的一句“未婚女青年推高房价”,见过有才的,还没见过这么有才的。
看似荒诞的现象后面,其实隐藏着必然的逻辑。正如人们习惯按照年月的运行,把时间“归零”一样。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大度后面,往往就是得过且过和既往不咎。而殷鉴不远的古训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来说,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纸上谈兵。于是,对于掌握话语权的人来说,即便每次自相矛盾“演砸了”以后,所做的也不过是“重启”而已。
尝惯了甜头的韩国人,又开始了他们自相矛盾的演出。不过,只赚不赔才是他们最基本的调调儿。在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抢注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以后,哼着《阿里郎》跳着《道拉吉》的民族居然又要宣称汉字是他们的发明。可惜,尽管网民们群情激愤,奈何手中没有一招毙命的“长矛”,只能把对《自相矛盾》的戳穿改成《两小儿辩日》的纠缠。
到底什么才是王者的“长矛”?台湾学者高希均有话要说:真正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不是革命的狂热,也不是自私的冷静,更不是自卑的自大与崇洋抄袭,而是提出适合实情的现代观念,使其推广与实践。而在《新闻联播》主持人“变脸”成为热议,近六成青年认为国人普遍崇洋媚外的时候,高希均的话又到底是义和团的“矛”还是鲁迅先生的“药”?
当公众见惯了大大小小的忽悠,自相矛盾的脑筋急转弯也多停留在“四岁的水平”。还是道哥说的好:你侮辱我的人格,你还侮辱我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