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助学金分配惹出了太多“怪现象”

(2007-11-25 13:50:32)
标签:

时事评论

 

  ■ 魏立明

  我是一名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大学教师。随着国家对大学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资助金如何发放成为一个紧迫问题。由于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各种怪现象也随之出现。

  票选与PK:一种无奈的选择

  采用“全班投票”好像是个不错的办法,谁得票多,谁就是贫困生,大家应该没意见吧?于

是,外地一高校某班级,在全班20人申请而只有10个名额的情况下,采用了投票选举。36人投票,9名得票超半数的入选,3人因一票之差 “脱贫”,还有两人走上了PK台,争夺最后一个名额。差一票落选的男生小李,平时一元钱以上的菜都舍不得吃,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和同学说”,落选了。另一位3年来一直用助学贷款交学费的学生看到自己落选,拎起书包就低头回了寝室,跟谁都不说话。对于这样的结果,有正义感的同学抱怨道:“平时人缘好的人都上了贫困榜。这哪里是选贫困生,分明是在拼人气。”其实,票选过程中暴露的学生心态贫穷比物质贫穷更可怜。哭泣的演讲:伤害的不只是贫困生

  为了更好地评定贫困生助学金,某学院计科系举行了一场公开演讲会。让贫困的学生上台向同学讲述自己家里的情况,所有上台的演讲者,伤心哽咽,声音低沉;台下听者泪眼模糊,不时发出抽泣之声。

  开展“哭泣的演讲”,固然可以让大家看到对贫困生“验明证身”,却忽略了贫困生的心理。实际上,受助是国家给予他们的权利,又岂能成了赏赐?因惧怕受到冲击而主动放弃“哭穷”者有之;因后悔“哭穷”而戴上心灵枷锁者也不乏其人吧!当我们一方面鼓励他们自强不息、不甘贫困时,却又从另一方面让他们充分地“哭穷”,这岂不是一种误导?同时,这种方式也伤害了一些“假贫困”,经过这样的“锻炼”,他们的道德良知彻底消失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了。

  贫困证明:成了一种形式

  为了判断大学生家庭是否真正困难,教育部指导建立了认定程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贫困证明。然而,有些学生表示:“想在自己老家开个贫困证明,太容易了。”据笔者调查和走访同学所了解,有些地区,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认为只是盖个章,又不用自己掏钱,何乐而不为?还有些地方,政府乐于做顺水人情,学生捏造超低月收入也无人过问。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有关系开个证“就像上个厕所一样容易”。有的学生甚至表示:“我的申请表原本空白的,提前就盖好了公章,想填多穷就有多穷!”开假证明对家里有能耐的同学来说,根本不成问题。

  平均分配:不能触摸的红线

  某部属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四的一个班,分到2.35万元贫困助学金,怎么分配大家都发愁,最后,和为贵,大家都得实惠:较贫困的5名同学每人多拿1000元,剩下的钱全班35人平分。有的班级将部分资助分到寝室,由各寝室自行解决。“轮流坐庄”也成了分配贫困资助的方式之一。平均分配,无疑是一种大锅饭,如果谁都可以吃一口的话,就与助学金的设立目的背道而驰了。

  竞相比“穷”:怪味和遗憾

  贫困助学金又惹班级关系紧张。助学金数额今年达到历史新高,不菲的数额当然惹得每个人眼红,如何评选成了难以决定的博弈,演化到后来,班会成了菜市场,每个人拼命地和别人比穷,成了诉苦比赛,同学情谊很受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学生道德责任凸现畸形:有的同学有高档手机,却说那是必要的通讯工具,不能算作奢侈消费品;有的学生买了笔记本电脑,说那是学习的工具,父母为此负债累累;有的同学说,不想父母为自己太辛苦,争取是减轻家里负担的一种考虑;甚至有的同学说,大学是公平公正的地方,一切都应该大家共享,别人能拿我为什么不能拿?

  反思与对策:探索中进步

  谁是贫困生?在国家拨了钱之后,竟然成了大问题。想来想去,也只能从这么几处入手:其一,重点关注“绿色通道”进来的贫困生。做好第一批贫困生的监督调查,建立相应的“信息库”,以保证重点资助队伍的纯洁。其二,设立助学金评审小组,由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组成。详细讨论分配方案,接受监督。与此同时,多依赖老师和校方,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完成资格审查和复核。其三,做好助学金分配前的道德教育和责任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自强意识。其四,严格事后监管,发现作假,全额追回,并做出相应的纪律处分。

  资助贫困生,没钱不行,可有了钱没好措施也不行。一件好事情,真不希望因为操作的不当,成了一件坏事情。

  (作者系长安大学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