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促销背后的群体性风险

(2007-11-13 15:25:08)
标签:

时事评论

 

警惕促销背后的群体性风险

http://hsb.huash.com   2007年11月13日 02:49:15     进入论坛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 马九器

  重庆家乐福超市踩踏事故伤亡三十多人,可谓近年来因促销引发的最惨重的悲剧之一。商务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商业企业不组织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人身伤害、秩序混乱的限时限量促销,消除安全隐患。

  因促销引发的群体性混乱场景,很多人不仅是时有耳闻,恐怕不少人还曾身临其境,因

为在商业竞争近乎惨烈的城市,促销成了很多商家争眼球、夺人气、拼效益的重要竞争手段。大企业有大促销,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小商家有小促销,秀美女、跳楼价、高音喇叭震天吼,人流如织、门庭若市。在现代社会,人人都可谓“理性经济人”,追求物美价廉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对各类促销是趋之若鹜。于是促销越来越呈集束爆炸趋势,促销引发的群体性现象越来越普遍,足以构成一类商业文化现象,并不断发生溢出效应,从商业现象向社会现象蔓延。

  说商业促销已不单是一种商业现象,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是因为促销引发的“人山人海”已经具备相当的群体性特征。

  提到促销现场的群体性,人们很容易想到当下一个热门词——— 群体性事件。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前者蕴含的群体性心理和特征,也是酿成群体性结果的一个要素。当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人为了一种临时的利益追求而聚集某一场所,一旦缺乏相当强大有效的组织力量,他们很可能就成为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笔下的 “乌合之众”——— 冲动的,无理性的,缺乏责任感的,一旦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作用,很可能就发生各类超乎寻常的冲动行为。

  反观家乐福促销以及其他地区发生的各类促销乱象,从最后结果追根溯源,都能看到社会学笔下的群体心理历程——— 真假信息漫天飞舞,群体心理焦躁不安,而且在人多势众的态势下产生“法不责众”的意识,一有风吹草动不少成员就从心理焦虑转为行为狂暴,进而秩序大乱,呈现丛林效应——— 老弱病残吃亏,身强力壮沾光。

  无论是久被诟病的群体性看客现象,还是疯狂不已的追星现象,直至如今愈演愈烈的商业促销行为,一旦群体临时大规模聚集起来,很容易带来社会风险,或许这种风险并不会像群体性事件那样带来严重后果,但也不容小觑——— 集腋成裘的话,对经济、对企业形象、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力也是相当可怕的。

  所以,对城市越来越普遍的商业竞争引发的促销现象,不仅要从商业经济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法律和社会学角度考量其背后的群体性社会风险。

  (相关报道见A2版)

 
 

“促销法规”用足了吗

http://hsb.huash.com   2007年11月13日 02:49:15     进入论坛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愈演愈烈的商业促销乱象并非无规可循,去年由商务部等五部(委、局)颁布实施的 《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就是给“商业促销”这一热门现象念的紧箍咒。该“办法”对促销行为里存在的各类问题都有针对性的规定,比如第五条规定“对开业、节庆、店庆等规模较大的促销活动,零售商应当制定安全应急预案,保证良

好的购物秩序,防止因促销活动造成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疾病传播、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比如第六条规定“零售商……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论是因促销引发的种种安全乱象,还是商家仍然频频使出于法根本无效的 “保留最终解释权”,都可见这个“办法”虽然诞生在纸上了,却还有很多时候没有呱呱坠地于现实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紧箍咒”作用。家乐福踩踏事件后,必然会有一连串的措施出台,不过所有措施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要彻底将商业促销中的乱象遏制在萌芽状态,归根结底还是政府部门要真正把《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落到实处。 胡志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