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权利视角继续反思“假日调整”之争

(2007-11-12 20:21:35)
标签:

时事评论

 

以权利视角继续反思“假日调整”之争

http://hsb.huash.com   2007年11月12日 02:45:09     进入论坛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 张贵峰

  据近日《楚天日报》和《新快报》报道:自11月9日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并征求意见以来,媒体上各种围绕这一调整方案的各种争议,可谓连绵不绝、蔚为大观。梳理这些争议,归结到一点,可以说就是:“赞成增加三个传统假日,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

  对此,有评论指出,这“反映

出劳动者对自己正当权利缺少保障的焦虑”:先前,对于“全民大集中”式黄金周休假制度带来的种种弊端,人们抱怨不已;现在,五一黄金周要被调整取消了,大家又一片反对之声,看似矛盾的态度见证的实质是一种权利焦虑——— 对不稳定的休息权“患得患失”的焦虑。(11月11日《新京报》)

  如果顺着这一思路继续深入分析探讨,不难发现,所谓“权利的焦虑”,暴露的实际上是当前我们在休息权利实现方式上的某种困境状态。具体来说,这种困境就是:单一片面的“集中”式权利实现方式,与具体丰富、全面多样的“分散”的权利需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

  显而易见,作为一种基本公民权利的休息权,与其他许多权利一样,其主要实现方式,本该是常态性的——— 即一种分散、日常、普遍的方式,比如周末休假制度、带薪休假制度等。当前的现实状态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日常的周末休假制度(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工作制)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一般企业那里往往得不到充分保障,或者大打折扣、或者干脆没有;而另一方面,带薪休假制度虽然国家早有规定,但长期以来一直是“纸上的权利”。于是,在很大程度上,“全民大集中”的黄金周休假制度,实际上被迫承担起实现广大劳动者休息权的重任。所以,虽然实践已经证明:黄金周其实早已不堪这种重任,但公众却一面对之抱怨不已,而一面又恋恋不舍。

  因此,笔者以为,对于眼下热闹的“节假日调整”之争,我们反思的重点不应只是简单的黄金周存废利弊,而是权利的实现方式,反思现行过于集中的休息权实现路径,通过更严密、细致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公民休息权利方式的分散化、常态化,及其应有的充裕性和灵活性。

  其实,如果我们能站在更广泛的权利视野下考察,又会发现,权利实现方式过于集中,而不能做到常态普遍化,实际上远不止休息权这一项,而是当前许多重要公民权利的一个普遍性症候。比如,同样属于劳动权一部分的及时取得报酬的权利、协商工资的权利,就同样如此——— 诸如“工资拖欠”“工资过低”这类问题,往往无法通过日常化的机制得到解决,非得依赖 “集中整治、清理”等方式进行。

  再如,公民在许多公共事务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常常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类似情形。以近年来人们非常关心的“财政预算执行”、“环保”问题为例,往往是到了集中式的 “审计风暴”、“环保风暴”出现的时候,公众的知情、监督权,才十分有限地显现出来。

  “权利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显然,这里的“看得见”,无论就程序性权利,还是实体性权利而言,都不能只是那种仓促、临时地以集中方式“看得见”,而是常态、主动、制度化的 “看得见”。如果说节假日调整方案之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更深刻的价值启示,我想,恐怕正在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