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 马九器
以猪肉领衔的一轮物价上涨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开始坚挺时,油气价格的发力上涨犹如当头一棒,尤其全国各地的瓶装液化气价格好比牛市股指,逐日攀升,于是有人惊呼这将和猪肉一样领衔又一轮物价上涨。无论这种惊呼是否杞人忧天,奔波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市民百姓焦虑忧心,却是不争的事实。以西安为例,在瓶装液化气持续上涨后,政府物价部门终于开出限价令,对这轮液化气涨价举起了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次瓶装液化气大幅涨价,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广大的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困难户,不少市民把取暖烧饭的燃料转向干柴、蜂窝煤就是明证。在“以人为本”成为当下政府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后,几乎事关民生的话题都迅速提上各种行政议事日程,教育、医疗、社保莫不如此;尤其在食品价格继续走高的背景下,稳定当前最受民众尤其中低收入群体关注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政府很容易从社会压力中找到干预的动力。“限价令”的出台就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从朴素的民意角度考虑,这样的行政作为似乎有着充分的合法性基础。
只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的作为不仅仅要考虑民意,还要考虑市场规律,恰当的做法就是将民意和市场规律统一起来,实现共赢。
不同于石油等战略物资,作为石油衍生物的液化气终端销售价格现在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各类液化气零售商都属于市场经济里的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赔本的买卖没人做”是古往今来的定律,从此次席卷全国的液化气涨价现象来看,虽然涨势有些咄咄逼人,但无论是陕西还是全国其他省市,无论是国家发改委的通知还是业内人士专家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是这波液化气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因而瓶装液化气的上涨成了商户在市场竞争中活下去的必然选择。
但是在民意的抱怨中,“限价令”暂时按下了液化气上涨的葫芦,却不曾想将必然浮起一个瓢,那就是商户在进价上涨而卖价走低的情况下出现“批零倒挂”,唯一的后果可能就是关门大吉,因为卖得多就意味着赔得多,于是一种更严重的局面将会出现———
气荒。类似现象此前在国内其他地区不止一次出现。一旦“气荒”出现,诸多消费者恐怕要面对“有钱无处买气”的更大困境。
一纸“限价令”并不能包治百病,尤其在经济改革进行了多年后,政府和市场各居其位、互不逾越成为最重要的改革成果之一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行为就更当谨慎,更当灵活,更当与时俱进。
以猪肉领衔的一轮物价上涨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开始坚挺时,油气价格的发力上涨犹如当头一棒,尤其全国各地的瓶装液化气价格好比牛市股指,逐日攀升,于是有人惊呼这将和猪肉一样领衔又一轮物价上涨。无论这种惊呼是否杞人忧天,奔波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市民百姓焦虑忧心,却是不争的事实。以西安为例,在瓶装液化气持续上涨后,政府物价部门终于开出限价令,对这轮液化气涨价举起了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就是政府当首先承担起保障弱势群体的责任。在每一次物价的上涨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他们,因此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补贴就成为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必要措施。在肉价大涨的前阵,很多地方对困难群众发了补贴,以弥补涨价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在气价大涨的时候,必要的“气补”是否也正当其时?因为这样政府既没有越位———
轻易干预市场,也没有缺位——— 不让弱势群体更弱。
“有所为”就是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油气涨价的各种原因,然后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财政手段甚至法律手段平抑价格;就是相关政府部门严打油气涨价风背后的囤积居奇、倒油倒气、哄抬物价等非法行为,将趁火打劫、投机者赶出市场乃至绳之以法。
猪肉价格上涨后的政府干预及至目前全国各地的油气涨价,一段时间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经受一次次新的考验,而在更大的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这些无疑为各地政府的权力界限、执政能力提高等提供了难得的“应试”机遇。
(相关报道见A8版)
后一篇:公交何以『老少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