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交何以『老少不宜』

(2007-11-09 18:21:56)
标签:

时事评论

   ■小石潭
  11月7日上午,郑州一个10岁男孩在等公交时,被拥挤的人群挤入车底惨死轮下,据目击者说,事发时公交到站却没有停下,而是一直滑行,引得等车的人不断拥挤追车,肇事司机说如果乘客排好队,他也不必用滑行错开拥挤人群了。
    10岁的男孩乘公交,失去了鲜活的生命;赋闲下来的老人乘公交,不断遭遇上班族的抵制———接连不断的孬事,带给公众的一种感觉是:公共交通已是“老少不宜”。
    围绕孩子的死因,网友就公众素质和司机违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笔者以为这不宜就事论事,还应归咎于公交资源的匮乏:一方面,“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大家都不必担心乘不上车,才有可能自觉排队候车,礼让老人照顾孩子等。当一群人为上班迟到扣钱、能否按时回家而忧心,察觉不到自己抢挤可能产生的伤害时,你说没素质也好,骂缺德也罢,挤上车也就是硬道理了。“丰年路人得食,饥年兄弟不让”,公交资源匮乏导致了公众的“没素质”。
    另一方面,司机到站不停向前滑行,也是被“逼”出来的:那么多人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车,如果正对着车站停车开门,不但要下车的下不来,而要上车的会挤破门。如果公交资源丰沛,车站不积压那么多人,司机也不必悍然违章,用滑站停车来“维持”乘车秩序。面对孩子的尸体,指责司机的违章很容易,公交司机通用的停车“惯例”根本不管用。可如果换位思考一下,肇事司机其实也很无奈、很憋屈,自然会把矛头指向公交资源匮乏这“总根子”的。
    当代公交之所以“老少不宜”,是因为公交资源不足,导致乘公交成了“体力活”,老人、孩子在体力上是弱势,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最明智的选择便是“离公交远点”。要知道,任何资源普遍欠缺时,公众为了各自的“到达”目的,就会做出没素质、不道德、欠守规的事情,这是值得深思的。我们这样讲,丝毫不是要为那些不顾老人小孩死活而拼死往里挤的人辩护。不,他们的行为是不文明不道德的,只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对他们的谴责上。 (相关报道见A18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