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运动技术的最高境界——运动感

(2012-11-30 00:43:29)
标签:

实时

心血管系统

最高境界

时期

协调能力

分类: 学术论文

摘自:陈小平.论运动技术和技术训练——我国训练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研,2006,27(5).

运动是近年来运动训练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这里讲的运动感并不是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运动感觉,而是指人体通过长期训练形成的一种对运动器械或环境的驾驭能力,例如游泳的水感、赛艇的划感、自行车的骑感和滑冰的冰感等等,是运动技术与素质有机的充分结合,是技术最高境界的代名词。从运动技能形成机制的角度分析,运动感(例如水感和冰感)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收缩进行不断地反馈式调节和修正的途径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本体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向肌肉发出运动的指令,一方面又不断对来自于肌肉本体感受器(例如肌梭、键梭和关节感受器)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受器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再将新的指令(分析结果)传回到肌肉,由此对肌肉的运动进行调节和修正,使肌肉的运动过程始终保持最佳的状态。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达到运动感的水平,更需要长期和艰苦地反复训练。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运动员技能的获得分为5个阶段

l运动基础能力的学习即形成与该项群有关的协调能力基础

    2运动技术的获得学习并掌握运动技术,能够在生物力学的特性上符合专项技术的要求,在程度上达到实用、有效和经济的水平

    3技术的稳定能够稳定地运用技术,在遇到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仍然能够正常地发挥技术

    4熟练掌握技术能够娴熟地掌握和运用技术,该阶段不仅可以使运动员的技术符合专项生物力学的要求并达到高的稳定性,而且表现出熟练的特征

5运动技术在不同情况下的灵活运用不仅在神经-肌肉之间建立了精确、快速和稳定的联系,而且可以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比赛状况下灵活的应变,技术已经成为身体运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这5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实际上与具体的技术学习没有过多的联系,它只是己具备协调能力的延伸,是专项技术学习的基础准备。第五个阶段是形成运动感的重要环节,它不仅需要运动员具有熟练的运动技术,而且更加强调运用中的变化,例如赛艇运动员可以根据风向和水流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技术动作,篮球、足球运动员可以随着对手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技、战术细节等等。

    运动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需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必要步骤之外,还需要刻意地进行反复的应用锤炼,如此才能够使专项技术成为机体的一个高度自动化的运动行为。在训练实践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运动员的运动感第一,长期和反复的训练是形成良好运动感的基础。技术训练的任务就是通过多种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使这个运动环路在线路上更加通顺,在时间上更加快速,在环节上更加简捷,在判断上更加精确,最终形成准确、快速和应变力强的运动感。根据Jendrusch等人1997年的研究,世界级水平赛艇运动员的年水上技术训练量为45005000km,训练负荷总量为450500训练单元(其中300330节训练课为水上训练,约占整个训练时间的66%),训练时间约为40000—45000min。如果以平均25/min计算的话,一名世界级选手平均每年的划桨数约为660000750000次,以世界级选手的运动生涯为15年计算,每位选手大约要划1000万次。从这一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精湛的运动技术(运动感)只能通过长期的训练才可以获得。第二,对技术细节的把握是运动感的核心。运动感不仅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同时也有水平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不同运动水平之间的差距就体现在运动感上,尤其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对技术细节的准确把握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以游泳项目为例,运动员在水中的任何运动都会对水造成作用力,水也会给予运动员一个同样的反作用力,这些作用力有可能成为前进的动力,也有可能成为阻碍运动的阻力,是形成动力还是阻力的关键在于运动员对水的驾驭能力,即形成良好的水感。这种水感是一种全方位的对水的深入了解,是运动员多年训练形成的用力模式,在流动的水中运动员动力的来源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水平,而是取决于这些能力的正确运用,取决于运动员能否更好地利用水环境,将高水平的素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尽可能多地产生推动力,尽可能避免阻力。对技术细节的准确认识必须建立在对项目运动特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第三,优先发展运动技术,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正确的技术,是获得优异运动感的关键。训练实践已经证明,在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中运动技术应该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其原因就在于二者自身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在青少年训练阶段,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当中,此时的运动训练,特别是训练的负荷必须充分考虑运动器官和系统的自然发育规律,例如力量的发展需要考虑到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发育,耐力的训练一定要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发育特点。然而,在青少年训练时期被视为专项运动技术基础的协调能力正处于最佳的发展阶段,另外一些与运动技术密切相关的能力,例如柔韧性等,也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机,此时应该充分利用人体的这种发育特点和规律,将训练的重点放在协调和柔韧等于技术密切相关的能力上。传统的训练理论过于强调素质对技术的支持作用,没有明确提出技术训练的先导性,由此而导致素质与技术训练的纵向错位,我国许多体能类项目普遍存在的青少年与成年运动水平倒挂的现象与这种错误的认识不无关系。第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是加快正确运动感形成的有效途径。运动感是效应器(肌肉)、脑的相应部位(运动中枢)以及介于其间的运动传出和感觉传入神经3个部分所联成的运动环路统一活动的结果。技术训练的目标就是根据特定的运动任务使运动员形成正确的运动环路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如何使运动员快速形成并熟练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一直是各个项目技术训练的热点研究问题。当前,运用生物反馈的理论与技术提高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速度是技术训练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实时快速的反馈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技术训练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