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马卫平 《体育教育哲学》前言
(2012-06-30 22:36:17)
标签:
转载 |
2005年开始,应学生们的请求,我为博士生、硕士生开办了学术沙龙,取名为“麓山人文体育沙龙”。寓意岳麓山下的莘莘学子在一起探讨体育学术问题。这种“沙龙”是一种对话式的交流,它的目的是希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术氛围。大家围绕体育问题,特别是学校体育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实际上就是追问,问了一层又一层,我将在不断追问过程中所引发的思考整理出来,就成了眼下这部书:《体育教育哲学》
所谓体育教育,是把“体育”作为修饰和限制词来看待,即为“体育的教育”,或者是“学校体育”。它是相对于德育、智育、美育来划分的,是一种以学校为主阵地,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其对应的英语是“Physical Education”。
为何定名为《体育教育哲学》,我认为体育教育理论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技术层面,它探讨体育基本技术“如何教”的问题,这是一种形而下即形本身的问题;再上升一点就有了关于体育的一般原理、理论,主要回答“按什么原理教”的问题,它在中间层次,因此,可以称为形而中的问题;到了更高的层次即对这些观念考察后所形成的观念,它是对这些原理的再思考,即观念的观念,思想的思想,理论的理论,主要回答“为什么教”的问题,到了这一层面即进入了哲学层面或者叫形而上的问题。这本书是对学校体育原理的一种反思,这样的划分,仅仅是本人的一种理解,不知是否正确。
既然是体育教育哲学,就应对体育教育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实际上,有了体育,就会有关于体育的认识。对体育的理解和看法,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和对体育问题进行自觉的哲学思考。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当人们对体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很明确,这里所说的理论思维就是辩证法,就是哲学。可以说,没有哲学思考的体育实践是盲目的!因为理论的贫困必将导致贫困的理论,缺乏理论思维往往使人头目光短浅、思维呆滞、视野狭窄,使人站不到高处,看不到远处,想不到深处,抓不到实处。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体育社会科学是体育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体育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记得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曾这样写道:“因为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72页)当初的教育系为什么被瞧不起?我想与教育这门学科尚不成熟有关,教育学与文史哲老大哥比较起来还有很大差距有关。再看看现有的体育教育理论,我们在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虽说有了相当的提升,但是,在我国体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面临许多新的、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体育教育理论研究尚不成熟,我们还缺乏独立的问题空间,在研究中,主要还是借鉴其它学科现成知识比较多……
如何提升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如何提高体育教育的理论水平,这正是每一名体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眼下这本书,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背景,试图从哲学的方法透视体育教育现象,探索体育教育理论与哲学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共生点和融合点。在观念上、理念上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为繁荣体育教育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本书与其说是体育教育哲学,不如说是人本体育哲学。在我看来,人的问题才是体育的主要问题,认识好了人,就等于认识好了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理论研究应该始终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必须深切地关注人的现实,关注人的命运与未来,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关注体育工作者的欢乐与痛苦。体育学教育理论应当追求一些貌似“无用”却极其崇高与神圣的思想主题,如人是什么?体育与人的关系是什么?人为什么喜欢体育?怎样让人热爱体育?体育如何面向人的生活?如此等等,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因而形成了本书的基本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