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立
情景式教学是为了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情境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很想学习去体验,自然而然地对课的活动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如何把有趣、自然、活泼的故事情节,现实、贴切、感悟的生活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观察、体会、练习和欣赏,使情景、人物在活动中融为一体,激发起参加活动的兴趣,使身体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发展。
“隐性课程”则是教师采用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明示自己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而是通过一定的、比较婉转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相关信息,教师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教育的痕迹不太明显,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在接受教师的哪一方面的教育,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也不知道教师在教育自己。学校体育的隐性课程,教师不能事先预测和估计其内容,难以进行量化控制,只能通过随机出现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导,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情景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使体育教学不囿于单调的技术、技能教学,通过增设主题或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兴趣,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通过一些特殊的情景设置,还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某些品质。如某位老师以“抗洪抢险”为主题设置了一次情景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性十分高涨,彷佛周围是真实的汹涌波涛,自己置身于重重危机之中,营造出紧张、热烈、活泼的课堂气氛,这既丰富了课程内涵,营造了恰当的学习氛围,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人民军队抗洪抢险时英勇无畏、众志成城的精神和品质,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由这个实例我们不难发现,情景教学,不仅仅是单纯为营造气氛,活跃课堂,其更高层次的目的是在于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品质和精神的塑造和教育。而隐性课程则是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隐性课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体会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与协作能力,使学生从角色扮演或互换中体验人生,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友爱等关系,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隐性课程使某些偶然发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自然而然地成为德育的素材,放大、突出了一些我们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事件的教育意义。比如在分配运动器材时,学生之间由于争夺器材场地而引起纠纷与冲突,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件事教育学生要懂得礼让和谦和,要通过体育运动去结交朋友,建立友谊而不能只顾自己,强横霸道。
黄全愈教授在《玩的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歇若的孩子,在游戏时同另一个孩子闹了起来。她对妈妈说:“安娜不让我玩跳绳。”妈妈要她去同安娜商量,第一次,她对安娜说:“安娜,妈妈说让我玩一下。”协商没有成功。妈妈又鼓励她。歇若走近安娜,一会儿,她同安娜商量:“我能玩一下吗?”安娜看了看,说:“你可以玩一分钟。”歇若愉快地接过绳子,说:“我先玩一分钟,然后轮到你。”就这样,歇若的协商成功了。在这个例子中,歇若要加入这个游戏群体,采用协商的方法,很平等、很民主。如果她妈妈用强制的方式,强迫他们接受歇若,也无何不可,但对那个游戏群体而言,这不公平,太霸道。歇若接受这样的教育,对她的成长不利,对她以后融入社会,将起着榜样的作用。因而,这不是好方法。现在,妈妈教给她的协商的方法,使她在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被别人接受、容纳,对她本人、对整个游戏团体,都是相当有益的。这样,歇若就学会了怎样与他人和睦相处。
由此可见,隐性课程要依赖于一定的情景才能发挥功能,情景式教学可以为隐性课程提供发挥的舞台,弥补了单纯依靠偶然性、非预定事件来进行教育而导致的准备不足、效果不明显的弊端;情景式教学则可以凭借隐性课程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杜绝为设情景而设情景,情景设置陷入形式的境地,达到或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两者可谓是相得益彰。
体育教师要积极发挥创造性,合理利用、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综合全面的大教育观,利用体育课堂上一切可利用的时机进行教育,取得的效果比单纯、空洞的说教要更真切,更深入人心。如果体育课堂过度崇拜必然性、技术化、程序化和去情境的教育则会使教学失去生气,导致学生精神生命的枯萎。
这种理念贯彻到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则要求教师善于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掘教育的元素,要让学生的发展在平常时刻点点滴滴的偶然中得到实现。不能只看重学生运动成绩达不达标,技术标准规不规范,更应重视教学的实施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并进行情景式教学。我们体育课堂不单单要教给学生技术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体验,要建立通过体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