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那远逝的是羞涩

(2008-09-14 02:20:44)
标签:

情感

分类: 生活杂谈

     前几日我去某市出差,想到有几位同学自从高中毕业之后已经七八年没见了,虽然平日里联系并不多,但由于我算是比较怀旧和重感情的人,况且高中时代的生活是每个人都愿意怀想和回忆的美好时光,故而特意找时间约了他们出来叙叙旧。

     畅谈间,大家把酒言欢、嘘寒问暖、海阔天空倒也投机。然而,我总感到其间的氛围——特别是对女同学——并不如我所料想的或者说想要找回的那种“感觉”,但当时我又说不出缘由,只是有一种淡淡的、莫名的失落感。直到昨日,我突然顿悟:原来,缺少的正是年少时的那种“羞涩”。

     高中时代正是情窦初开的美好年华,加之父母老师的严厉管教而激发的叛逆心理,男女同学稍稍有点亲密举止就会遭到同学之间的善意议论和玩笑,自己也会不好意思和脸红。所以那时的男女生之间,不管是不是真有那么一点好感,其间的交往总是带着一点羞涩和不安,生怕别人误会或者嬉笑。而如今,我们则可以大大方方地相互揶揄,打情骂趣、甚至大讲黄段子了。

     仔细一想,这也是情理之中。距离高中毕业已近八年,大部分同窗都已工作了三年有余。经过历练和打磨,大家大约都已适应了竞争激烈的社会,寒暄应酬的那一套也应轻车熟路、驾驭自如了。只是我自己常年蜗居校园一隅,一方面无处习得和演练这套俗务;另一方面还把在校园里耳濡目染的那种少年青涩迁移到了别处,进而想去找寻和重温那一去不复返的生涩和初蒙,这真是过于浪漫和可笑了,无异于是刻舟求剑了一回。

     昔日同窗的改变当然是必然和必要的。身处纷繁杂绪的社会激流中,想要安身立命、出人头地确实需要学会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和技能,自然是要懂得一套接人待物的规则和习俗,或许这套规则和习俗并不需要刻意去学,而是自然而然就潜移默化了。

     只是,只有我,过于敏锐地觉察了。

     那么,我这是纯真还是稚嫩呢?呵呵!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唐朝官宦在江苏扬州选美,邀请灵心善感、明目善睐的大诗人崔钰一同前往。那日,美女如云,汇聚一地,她们身着或艳丽如火,或清秀似荷,百花闹春般地让人眼花缭乱。她们在官家的指使下站成一排,低着头,人唤之抬头,接受检阅。崔钰在一旁默不作声,静然观察。但见其中一女子听唤其名,不作犹豫扬头直视,另一女子则腼腼娇柔宛转抬头。还有一个女子,先不抬头,再三唤之,她才慢慢抬起头来,她的目光风情万种,好象在看人又实非看人,等官家鉴定后,她又以眼光施以悱恻的一扫,才又低下头去。崔钰以他敏感的心性和深厚的学养,道出美人的真谛:这个女子羞涩、妩媚,她那脸上泛起的红晕,是含露的两片花瓣,是一章优美的律诗,是女子特有的风韵媚态。可谓最美!

     的确,羞涩的女人是有思想的;羞涩的女人是自爱的;羞涩的女人是淑静的;羞涩的女人是明理的;羞涩的女人是仁爱的。女人羞涩,使其不施粉黛而妩媚,不着彩衣而妖娆。这样的女子叫人顿生怜爱而有要去呵护的冲动,所以这样的女子也是最容易让人动情的。

     难怪人们说八十年代荧屏中的林黛玉是不可复制的——那么完美和摄人心魄——原来,是那个羞涩的年代造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