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之下舆论泛滥的负面效应
(2010-12-08 06:21: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社会学上讲社会舆情需要一个安全阀,就是说要有一个阵地让大家有说话的地方,这样不良的社会情绪才会得以宣泄而不至于爆锅。现在微博这样的阵地就相当于高压锅的安全阀,有了这样的方式,一些个人的不良情绪就会得到宣泄,不至于长期的压抑个体出现严重的问题而导致心理出现障碍。而对于整个社会舆情来说更这为重要了。有了微博这样的一个发表看法的阵地之后整个社会舆情都会出现千姿百态的局面。这对于释放不良的社会情绪起到很好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博作为刚刚在国内运用一年多时间的一种传播与沟通工具在社会资讯传递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各界名人开博,依靠他们在普罗大众中的影响力来传递善意、传达正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微博这样的一个新兴媒体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开微博的除了大众明星、专家学者实名之外,还有政府官员的加入,这绝对是件好事,起初看到的是伍皓同学,而最近看到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林炎志先生。这个原河南省委宣传部长及时加入到微博大军中,作为一个普通一员参与微博是对于自身的一种挑战,而像他们这个群体的加入说明微博对于整个社会的变革将会是巨大的。
微博彰显它的作用首先出现在仇子明事件上,浙江某个地方公安机构对于仇子明的通缉通过微博的传递很快解决了问题。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河南考生李盟盟。她的高考录取问题通过微博的传递在两天时间就解决了。当发生这样一个事件之后,我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时代,不是干坏事要注意,而是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公职人员要学会不干坏事,不干对不起良心的事。
随后的9.18宜黄事件再次显示了微博的巨大力量,当天微博上上百万次的传播对于宜黄事件的解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宜黄事件其实也是社会舆情偏向一方传播的一个重要案例。当天是我们的国耻日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日,全国各地都在拉响城市的防空警报,同时钓鱼岛事件也处于一种关键时机,马上就要中秋节了,我们的船长依然被日本扣押。这些事请在当天的微博上均不占据重要地位,而是被宜黄事件占据着。这其实就已经曝露出了微博引发的社会舆情对于一些事件的偏袒。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有人在微博上说现在大家都是记者了。这话说的其实还没有说到位,随着手持终端的发达,今后每个人不是都是记者,而是每个人都将成为一个媒体。只是不同的媒体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媒体对于一些特殊事件的处理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有时间媒体通过自己的公信力来左右事件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避免的,媒体对于社会舆情的引导与压力也是巨大的。
十几年前,郑州市金水区刚刚调任的公安局长张金柱因为在建设路酒后驾驶而致人死亡的事件被当时刚刚起步的大河报(当时应该叫“大河文化报”)加以报道,后来据说是有人威胁大河报,结果该报调动能够调动的力量直至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也跟着报道。最后结果张金柱判处死刑。大河报从张金柱事件其处发行不到三万份到连续报道张金柱事件结束之后发行量攀升至13万份。事后一些法学专家就指出是媒体左右与要挟了法律,在当时的社会舆情之下把张金柱判了死刑。此后类似媒体左右事件不断地发生。
想起柏杨版本的《资治通鉴》上有一个经典的典故,某朝。皇帝外出打猎,跟随着大批的人马,皇帝在打猎过程中吐痰时恰好吐到一根动物的毛发上。被随从看到了,他没有看到是皇帝吐到毛发,误以为是皇帝吐了一根毛发,就往外传,说是皇帝吐了一根毛。接着继续传,说皇帝吐了几根毛,然后是皇帝吐了好多毛,皇帝吐了一团毛,皇帝吐了一张毛皮,皇帝吐了一个死兔子,等到皇帝打猎回到京城时整个京城传遍了:皇帝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兔子。这是社会舆情传递中的按照自己的想象与自己所要指向的意图的加工发酵传播再加工、再传递、然后不停地加工的一个特殊案例。
一些人按照自己所要想要得到的结果加工,按照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对于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进行传播从而在整个事件的传递过程中不停地加工、整理发酵然后事件通过不停的传递之后就会出现远远偏离于事件真相的结果,这就是谣言。
最近在网上出现的谣言是金庸先生在12月7日晚八时左右的去世消息,并且这个消息首先是由中国新闻周刊以管博的形式传播的,至于是谁制造的追究起来也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就是这样一条假新闻迅速在微博上传播,当时就有人质疑说香港根本没有那样一家医院。最后被证实是一条虚假信息。
微博时代,不是每个人都是记者,而是每个人都是媒体。因为每个媒体抱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与目的,所以媒体的传递信息就会千差万别。而对于事件真实性以及对于社会舆情的发展方向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宜黄事件一遍倒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不同的声音在当时就不敢发出,以至于事件的真相很难让人们知道,对于“弱者”的同情,对于社会上腐败的痛恨,对于野蛮拆迁的报道,对于自焚事件的放大,对于城中村改造后一夜暴富的报道,对于高房价的痛恨,对于官场的腐败、对于部分富二代、管二代的不良行为的咬牙切齿都会在微博这样一个可以人人都能说话的媒体平台上出现,并且加工、传播再加工发酵。然后形成对于左右事件的一种力量。但是这样的一种力量有时间带有极大的情绪在内,这样的情绪就会对于理性,对于真正的法制建设十分的不利。
迫于社会舆情的压力,最近安徽某市领导到某个拆迁现场时乘坐的轿车被群情激奋的群众掀翻,时候没有处置任何人,这一切也是处于对社情民意的考量,但是无论出于何种情况,就事件本身来说掀翻轿车就是不对,损坏了公家财物,一码事跟一码事。就像小偷偷盗不对,但是你当场把小偷打死肯定是犯罪。
但是现在社会舆情在微博这样一个媒体平台之下一些东西就被左右了。迫于舆情的压力在违背法律的情况下作出妥协与让步,这不是社会真正走向民主与法制的道路。
后一篇:没有面粉何来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