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创作谈:黄花梨与苹果树
(2016-07-08 16:17:26)
标签:
转载 |
当一棵黄花梨生长在一片苹果林的时候,它很可能产生自我怀疑。当苹果树每年都能卖出去很多苹果,黄花梨会怀疑自己的价值,经济价值,还有被社会承认的价值。并不是每一棵黄花梨都能始终毫不动摇地坚信自己的名贵,也不是每一棵黄花梨都能成材。
这是一个比喻,我觉得黄花梨就是纯文学,苹果林是商业文学。每个作家都面临着这种选择,做黄花梨还是做苹果树。它不只关乎理想,也关乎生活。
大众更喜欢苹果树,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吃苹果。苹果好不好吃也很好判断,尝一口就知道,好吃就吃,不好吃就扔。黄花梨对大众没什么用,那属于收藏级的,要有钱有闲懂得欣赏才能玩。
人世间需要所有的树木,因而成为什么样的作家都无可厚非,金庸和莫言都是成功的作家,二者没有可比性。我不想评论这件事情,我想说的是,标准其实一直都在作家自己的心里,而不在外面。
如果你是一棵黄花梨,就不要总羡慕苹果树,因为你结不出苹果。如果你是一棵苹果树,就辛勤地开花结果,不要指望自身的木头能卖出高价。
事实上,商业文学作家和纯文学作家之间,一直在互相羡慕。一棵苹果树置身于一片黄花梨之间,也不像面对大众那么舒服和自信。纯文学作家必须要明白这一点,每一条道路,都有遗憾。
一棵没有成材的黄花梨,价值还不如一棵能结出优质果子的苹果树。我觉得,让很多纯文学作家没有认清的其实是这一点。苹果树的等级也分优劣,优质的苹果树背后也有付出和汗水,一棵没有成材的黄花梨应该审视和反思的是自己,而不是怀疑自己的道路,每一条道路,都充满艰辛。写作从来没有捷径。
对作家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看清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历来如此,艺术品和商品,小众和大众,雅和俗,从来都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存在。对作家来说,重要的问题是看清自己。
看清自己才能毫不犹豫地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写作内部。接受自己,就要接受相应而来的命运。所以,作家其实有宿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