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山胜揽(二):孤高桀立的华不注
溢美华章美不胜收
华不注山(华山)是济南“齐烟九点”群山中最高的山峰,钟灵毓秀,云蒸霞蔚,孤高桀立。独特的山形与渊源的人文历史构成了华不注秀色可餐的风貌。因此,历代文人骚客都曾登临此山,千百年来留下的有关华山的传说、典故和溢美华章美不胜收。为使朋友们了解其貌,特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摘录如下:
http://img.sdchina.com/rank/20090515/24_200905151136022421400.jpg溢美华章美不胜收" TITLE="华山胜揽(二):孤高桀立的华不注 溢美华章美不胜收" />
在历史上,华不注山下曾金戈铁马,杀声震天。这里是春秋时期四大战役之一的——“鞍之战”最后战场。据说这场战争起因有些滑稽,起初,晋、鲁、卫、曹四国派人出使齐国,不想四人都有生理缺陷:有瞎了一只眼的、有跛子、秃子、驼子,齐顷公为寻开心,竟挑选四个有同样残疾的人伴随他们。使臣受辱,埋下祸恨。公元前589年,晋国率联军攻齐,齐军迎战于济南北马鞍山。齐顷公坐在战车上趾高气昂地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等我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餐)。”结果齐军大败。齐顷公溃逃到华不注山下,晋军紧追不舍,战车绕着华不注山追逐了三圈。护卫逢丑父见情势危急,赶忙与齐顷公换位易服。当跑到华泉附近时,战车的骖马缰绳忽被树枝挂住,车停下来。逢丑父让齐顷公佯装下车取水,晋军赶上,他冒充齐君束手被擒。齐顷公趁机乱军中狼狈而逃。因华不注山有此故实,遂著名于史。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以简妙淡远的文笔,最早精彩的描绘出华不注山那孤秀耸翠的风光:“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华泉,华不注山下泉也。”
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泛舟鹊山湖上,为华不注写下一首诗:《古风·昔我游齐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不知是赤松。借余一白鹿,自挟双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这样,华不注山又平添了几分道家的神秘色彩。
唐代华不注山风景绝美,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水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疏市,远望之者,若蛛网浮杯也。”
北宋杰出文学家曾巩在《登华不注山》诗云:“虎牙千仞立,俊拔遥临济水南。翠岭嫩峰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在《登华不注望鲍山》曾巩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
东望能另两眼明。若道人心似矛戢,山中哪得叔牙城?”

金元时期诗人元好问游济南华山,在《济南行记》中写下:“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赵孟頫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原籍山东,却一直生长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的周密所画。赵氏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鹊华秋色图》此图相赠。描绘的是山东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但见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位于黄河以北,山体浑圆的是鹊山;位于黄河以南,山体尖耸,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画中,赵孟頫将两座山分置于画面的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大气古远,赵孟頫还在图的题记中写道:“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此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画界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

在华山边上居住的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有一首《游华不注山》:苍烟万顷插孤岑,未许华山冠古今。翠刃刺云天倚剑,白头归第日挥金。攀援直欲穷危顶,歌舞休教阻壮心。星月满湖归路晚,不妨吟棹碎清阴。
元代郝经在《华不注行》诗云:“昆仑山巅半峰碧,海风吹落犹带湿。意气不欲随群山,独倚青空迥然立。平地拔起惊孱颜,剑气劲插青云间。济南名泉七十二,会为一水来浸山。我来方作鲸川游,玉台公子邀同舟。君山浮岚洞庭晚,小孤滴翠清江秋。酒酣兴极烟霏昏,鱼龙惨淡回山根。少陵不来谪仙死,举杯更欲招其魂。魂兮不来天亦老,元气崔嵬山自好。超超绝顶凌长风,注目东溟望蓬岛”。
明代李攀龙《登华不注山绝顶》诗云:“中天紫气抱香炉,复道金舆落帝都。二水遥分青嶂合,一峰深注白云孤。岱宗风雨通来往,海色楼台入有无。不是登高能赋客,谁堪潇洒向平芜”。
济南府同知许际可明万历年夏月题词华山胜览
明代所作《历乘》载“历城十六景”中之“孤峰凌霄”云:“由鸟道而上,凡三息可跻其巅,倚天卓立,白云英英,卷纡其下,晓日初出,海波尽红。”
到了清朝,《鹊华秋色图》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乾隆皇帝非常喜爱《鹊华秋色图》,曾在大明湖畔执图细细对照鹊华二山,并亲笔以大字“鹊华秋色”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表达了对华山的情有独钟。1949年《鹊华秋色图》珍藏于台北故宫。1989年,台湾以横四连形式印发了《鹊华秋色图》邮票,让人们在方寸之间,一睹这幅名画的风采。

清代蒲松龄《华不注晴望》诗云:“城里看山山愈幽,依微城畔雨初收。楼台影浸花千亩,烟水晴归鹭一洲。人在木兰俱是客,月来香国更宜秋。轻桡去向寒烟外,醉拍红桥又放舟”。
陆丛桂《华不注》诗云:“遥峰积翠点明湖,片片芙蓉入画图。华不注山千古秀,济南名士一亭孤”。
据说康有为游济南的时候,被华山美景所叹服。“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康有为先生甚至建言“城宜移都会于华不注前”。华山历史积存之雄厚,风景曾经之美,可见一斑。
“有心长作济南人”——这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在《济南杂诗》中所述。让我们再一次的欣赏吧:
华山真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六月行人汗如雨,西城桥下见游鱼。
荷叶荷花烂漫秋,鹭鸶飞近钓鱼舟。北城佳处经行徧,留着南山更一游。
看山看水自由身,着处题诗发兴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
(未完
续登)
感谢陈教授赠诗,特贴在下面:
此华山非彼华山
两个华山各有长
顷公为寻开心事
险些丢命惹祸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