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静静,就把年过了
(2023-01-22 18:27:47)
人们常问"年怎么过的?"似乎人们必须像过路、过河、过关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过去“年”,没有相应的手段过不去“年”一样。但事实上,过年不同于上述各个“过”的用法:不用任何手段都能过去年。过去穷人讲: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也就是说,穷人理理发就能过年。无疑,不理发,什么准备也不做,也能过年。
人们过年之所以必须做诸多准备,是个传统习惯。这一习惯体现的是节日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节日,那么,也就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节日文化。节日文化要求人们这么那么过节,人们就会遵守。节日文化的要求,常常附带有各种成本,即经济花费。那么,有钱时候或者有钱人家就会把节日文化要求搞得很复杂,没钱的时候或者钱少的人家就只能简化种种要求,简化到理理发、扎二尺红头绳就可以过年。正是因为过节有成本,所以,各个民族(即使是一个村的族长)并不强制自己民族的人如何如何准备过节、过年,什么也不准备的人也就不用花费过节过年的成本了。
不用做任何准备怎么“过”年呢?就过年的人来说,和平时其他时候一样就可以了;就“年”这个时间概念的抽象事物而言,你什么都不用做,或者大被蒙头睡上24小时,年也是可以照过的。地球不会停止转动要求你去推动,钟表不会停止走动让你去拨动表针。
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比较高了,过年不花任何成本,不做任何准备的人家是不会有的。但是,根据年龄的不同,家人多少的不同,家规繁简的不同,准备的复杂或者简易程度大不一样。一般而论,年纪越大,对于过年越冷漠,也就是越不愿意做复杂的准备,甚至希望准备越简单越好。也有个别上了年纪的人,感到过年是一场灾难,而在年前几天就订好票外出旅游,到初几才回来。什么人都有,对任何人的过年行为都不能提出批评。
我基本属于害怕过年的类型。少年时也盼望过过年,年轻时过年则多是为了家人过年,属于被动过年。及至到了退休的老年阶段,则不断感到过年麻烦,潜意识里多有逃避过年的倾向。但感觉归感觉,情绪归情绪,倾向归倾向,过年准备还是要做的,只不过尽可能把准备工作简单化罢了。卫生还是要搞的,购买吃的还是要购的,春晚还是要看的,接到拜年短信还是要回的,该主动问候的人还是要主动问候的。搞卫生、购物、看电视实际上是恒常活动,而随着退休,拜年圈子越来越小,倒也没什么负担。于是乎,平平静静,就把年过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