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琪雅纳:具有传奇色彩的上帝的孩子
美国基督教文艺杂志《蔚蓝色》(就是我忝为编委的那家杂志),最新一期以专辑的形式,隆重地,推介了一个当代最年轻而杰出的诗人和艺术家——阿琪雅纳(AKiane
Kramarik)。转贴其中部分,与朋友们分享。
——华姿
阿琪雅纳今年13岁。她六岁开始画画,七岁开始写诗。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她画出了大量惊人的画。她的画已经获得当代最权威的艺评人和收藏家的青睐。同时,她写出了大量充满灵性智慧的诗。世界各大媒体都纷纷采访她,包括CNN,ABC,Fox
Magazine/FoxNews ,Good Morning
America等。
阿琪雅纳除被称为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外,还被认为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上帝的孩子。她生于美国一个保守而不信主的家庭,在她遇见耶稣之前,她的父母甚至连教会都没带她去过。但如今,她的父母都成了虔诚的基督徒。
在她四岁的一天,上帝亲自向她显现。第二天早晨,她悄悄地告诉母亲:“今天我遇见上帝了。上帝是光——又温暖又美好。他知道一切,还和我说话。他是我的父。”
从那以后,她就时常进入与上帝同在的奇妙中,并且开始用笔画出和写出她所看见的。
阿琪雅纳成为上帝显示给这个世代的一个生命奇迹,一个荣耀的见证。
面对媒体、听众和观众层出不穷的提问,阿琪雅纳以超乎常人的平静、从容和智慧,显示出她所晓得的并非人所指示的,而是天父指示的。以下是媒体采访中的一段听众提问:
问:你属于哪间教会?哪个宗派?
答:我属于上帝。
问:你更倾向于认同成人还是你的同龄人?
答:我更倾向于成人并婴孩。
问:你对美国以及世界其余国家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答:我忘了我曾经看到的异象,但我相信在我的艺术作品中有一些回答。
问:你称耶稣为“和平之子”,但在这个人的名义下,那么多人在相互残杀,对此你作何解释?
答:耶稣是和平,就像平静的水。但是任何人都可能捡块石头扔到水中来制造混乱。
问:你为什么选择基督教而不是其他宗教?
答:我没有选择基督教,我选择的是耶稣基督。我画的、写的都是主所显明给我的。对宗教我了解不多,但是我晓得一点:上帝注视着我们的爱。
问:谁教你作画?
答:我自学。也就是说,上帝是我的老师。
问:你想透过画和诗向人传递什么信息?
答:我希望我的画能将人心引向上帝,我希望我的诗能使人持续地专注于他。
阿琪雅纳的诗、画、文
我的视线已经等不及
我想画自己的肖像,首要的原因是当时我找不到其他模特儿来画,再就是我希望别人能够认识我多一点。我的自画像所表达的,就是我与上帝的关系。

( 自画像 2002年,七岁时作。)
我停不下手中作画的笔
在空白的画布上我签名
以被遮蔽的平衡画眼睛
内心的颜色是蓝的
照上帝的脚印行跟从他的步履
未曾有人听见我所看见的
受造者不能逾越创造者
我的视线已经等不及
和平之子
阿琪雅纳的双亲尤其记得,这幅画挂在画室的白墙上,颜料干了之后,每一个观赏者都会很快留意到,无论看的人站在哪里,耶稣的眼睛都跟随着你。他们经常无意间听见阿琪雅纳向看画的人解释其中的含义:“他脸上有光的这边代表天国,暗的那边代表地上的痛苦。黑暗中,他光明的眼睛显明在我们一切的艰难中与他同在。当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就是我们的光。”

(和平之子
2003年,八岁时作。)
——以上为《蔚蓝色》主编宁子女士编译
啊,不晚!
也许我想捕捉什么
也许不是
然而一个早晨
一只鹰掉下一颗钻石
那一刻
以不完美的笔触
盈盈曳着我底发丝
我想要画画
我想画上鹰的翅膀
然而迟了——它们飞走了
我想画朵花儿
迟了——它枯萎了
那夜,雨
在我后面追逐
每一滴雨珠
映出上帝的脸庞
在每一处
在房屋上,我身上
我以爱
拧出红色
从树桩
拧出褐色
我用信任
拧出粉红色
自我的眸子中
拧出蓝色
从海藻
拧出翠色
自每晚的苦楚
我拧出黑色
从祖母底发
我拧出灰色
我以我的异象
拧出了紫罗兰
从真相
拧出白色
今天,我想画上帝的容颜
啊,不晚!
——丘荻/译
译后:
阿琪雅纳在诗中说:我想画上帝的容颜——啊,不晚!
这结语亦即诗的标题,它具双重含义。首先,由于上帝的超越性,与上帝相遇这件事便没有时间性。既然永恒超越了时间,对于在时间中经历腐朽、流逝的、有缺憾的地上生命来说,只要与上帝相遇了,任何时间都不晚。阿琪雅纳的诗发出了从孩童到老年人、那既稚嫩又成熟的声音。
抉择

(抉择 10岁时作)
迷惘是做抉择时遇到的艰困。
前面是光,旅程上应是安然无恙。
然而,饥饿、疲惫、寒冷、与阴影,分散了这匹马的注意力。
蓝影是心志的颜色;我用蓝色来画阴影,以便表现出精神上遇到的挑战,那一阵茫然踯躅。
该走向何方?这是疲惫的马所面临的挑战。
这是关于我们做抉择的一个寓言。
当我把这幅画拿到印表机前,我们以为因为我用这么少的色彩,这幅画应该是最容易复制的。结果却相反,那是我们经历的最困难的一次。
那次变成了一个真的挑战。
我想这恐怕不是巧合。
(以上文图均转载自《蔚蓝色》杂志 2008·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