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和怜恤
对于要在一起生活一辈子的两个人来说,彼此有一点同情,有一点怜恤,就够了,并不需要很多,事实上也没有那么多,而且,从来就没有那么多。有了这一点同情,和这一点怜恤,事情就好办多了。
不能说爱,爱太大了。许多对男女在一起共同生活,但真正有爱的又有多少呢?在我的周围,我看见了那么多的伤害,和怨恨。如果真有爱的话,怎么会有伤害呢?怎么舍得伤害呢?怎么会有怨恨呢?怎么舍得怨恨呢?真爱是不舍得伤害的,一丝一毫也不舍得。
不要说爱,如果真有一点同情和一点点的怜恤,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伤害了。不信的话,你就试试看吧。如果你怜恤一只狗,一只猫,如果你怜恤它,你就不忍心伤害它,哪怕它弄得你衣服上满是口水或狗毛,或是抓烂了你的真皮沙发,或是偷吃了你刚买回的奶油蛋糕。即便这样,你还是舍不得伤害它。不仅不伤害它,你还会抚摸它的脊背或肚皮,或是轻轻地敲一下它的小脑袋,无限温柔地说,你这个贪吃的小东西呀。
甚至,如果你怜恤一朵在风中飘零的落花,你就不会任它飘零,你要安葬它,使它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为什么葬花?就因为她怜恤。
事实就是这样,只要有一点怜恤,哪怕是一点点,并不需要很多,人与人的相处,就会变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一件愉快的事,美妙的事。
但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另一个事实,这在许多的家庭里都发生着。有的夫妻争战了10年,20年,甚至更久,到老也不肯和解。怎么解释他们的爱呢?如果断定他们没有爱,那也不是事实。如果完全相信他们有爱,好像也不是事实。如果有爱,怎么连一点怜恤都没有呢?如果没有爱,两个人又怎么成为一体的呢?
难以判断。因为难以判断,所以,我再也不敢像年轻时那样,不知天高地厚地非要有爱不可了。我只要一点怜恤就够了。如果肯给我一点怜恤,我就很感恩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虚无了。我并没有虚无,我仍然深信有爱。只不过,现在我终于认识到,同情和怜恤,是一种更好的爱,更高层次的爱。因为它剔除了肉体的私欲和功利。它更纯净,也更宽阔。它没有需要。它只是给予。
最最重要的是:它的背后不是恨。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情爱,其背后恰恰是恨。人世间的很多不幸都是跟随着这种情爱而来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它隐含着私欲、占有和出自本能的冲动、迷恋,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暴力——思想的暴力,欲望的暴力,意识的暴力,情感的暴力等等。总之它隐含着恨。
但同情的背后还是爱,而且是更纯的爱,更深的爱,也是更宽广更独立的爱。
因为它是一种慈悲。它饱含着观察、了解和理解。它是清醒的,明白的,它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它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它不是昏聩的,糊涂的。它不是一个意识昏睡的人所能做的事。
因此,同情里有智慧。
当你生活在一种同情的状态里,你的爱就会流溢出来,像泉水一样,汩汩地向外涌;或像春天的细雨一样,淅沥淅沥地,从早晨下到夜晚;或像奔向大海的江河一样,一直流淌,一直流淌。你会非常柔和,非常宽广。因为同情里没有怒火,没有嫉妒,更没有纷争。甚至,如果你同情自己,那么你就会原谅自己,宽恕自己。如果你同情自己,那么无论你在哪里,是孤身一人,还是花团锦簇,你都会感觉安宁。
我甚至认为,那伟大的存在之父的爱就是同情和怜恤,是那种测不透的同情,是那种丰富、宽阔和深远的怜恤。现在,我深信这一点。
因此,耶稣说,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上个星期天,在花园路的天主教堂里,我看见,在每一次的集体祷告之后,信众们都要谦恭地齐声说:求主垂怜。
是的,我们怎么敢要那很多呢?我们又怎么能要那很多呢?如果我们足够谦卑的话,我们就只会说:求主垂怜!
对我们正在过的日子,我们也只能这么说。对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我们也只能这么说。甚至,对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我们也只能这么说。
主啊,求你怜悯!这句话现在成了我唯一的祈祷,也成了我全部的祈祷。
这个祷告能不能得到回应,也全在于他的怜恤,以及你的怜恤和我们的怜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