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选自华姿新书<赐我甘露>:  领受也是尊贵的

(2008-04-27 18:38: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诗

选自华姿新书<赐我甘露>: <wbr> <wbr>领受也是尊贵的       

  (我养的君子兰终于开花了.)

 

            领受也是尊贵的

 

    有一个故事,我要与你分享。

    在一座峭拔的渺无人烟的山上,一个旅行者意外地遇见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这让旅行者异常吃惊。他走过去问道:“您在这里做什么?”老人问答道:“我正在这世上寻找美丽的事物。”旅行者说:“但是,您的生命已经到了末后的阶段啊。”

    于是老人说:“我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吧!”

    原来,老人在年少的时候,就进了一家修道院,然后在那里度过了所有的时光。后来,老人生了一场大病。在病中,他看到一个天使站在床前,就问道:“你来做什么?”天使说:“带你回家。”老人问:“我所去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吗?”天使回答道:“你所离开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老人说,他这才想起,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修道院四周的田地与树木,他再没有见过别的。于是他对天使说:“可是,在我将要离开的这个世界中,我并没有看到什么美丽的东西。”天使说:“那么,在你将要到达的那个世界中,恐怕你也看不到什么美丽的东西。”

    老人对旅行者说:“我觉得烦恼。于是我恳求多活两年。我的祈祷蒙了应允。现在,我正在用我仅有的一点积蓄和所有的时间,来寻找这世上美丽的事物,我发现它实在是太奇妙了。”

    在我读过的箴言中,有一句犹太拉比的箴言恰好是对这个故事的注解:“在审判的日子,人要因每一件他本来可以享有,实际上并没有享受的好事受审。”

    看看这个世界:蓝色的海水,绿色的青草,红色的鲜花,橙色的果实。每一种美好的事物都是造物主特意为我们创造的。再听听这个世界:鸟的啼叫声,虫的低鸣声,风的呼啸声,水的叮咚声。每一种美妙的天籁也都是造物主特别赠与我们的礼物。我们的责任就是欢喜地领受这礼物,然后心怀感恩地品尝它的甜美与可爱。

    领受,而不是拒绝。这也是我们挚爱上帝的一种方式。很久以前,奥古斯丁就曾说:我们的生活可以总括在一句话里,那就是:“爱上帝,做你喜欢做的事。”爱上帝,当然也包括满心欢喜地领受他所赐予我们的这一切。

    做一个给予者是尊贵的,但仅仅做一个给予者是不够的。在给予的同时,我们要领受。不只是领受上帝的给予,也领受人的给予。若要在人与人之间真正建立一种平等和平的关系,那么,施与受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我们把世界简单地分成两个阵营——施与的与接受的,那么,和平将永无指望。所以当我们付出的时候,应该问一问:我们付出,但可以领受什么?当然,在我们领受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问一问:我们领受,但可以付出什么?

    付出是尊贵的,若是没有付出,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希望。但领受也是尊贵的。藉着领受,我们告诉对方:你是富有的,你是一个有礼物可馈赠的人,或是,你是一个有能力给予的人。当我们在领受之后诚恳地说出感谢时,那给的人就从我们的眼睛里看见了自己的恩赐,也看见了自己的尊贵。我常常从我喂养的小狗小猫身上体味到领受的美妙。当它们全然地接受我的照顾与爱抚时,其实我比它们更幸福。这些单纯的生命,似乎比人类更深谙领受的奥妙。有的时候,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命受创,就是因为他的付出无人领受。

    还记得那个故事吗?在加尔各答的街头,德兰修女收下了那个乞丐的捐献。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99分钱,但德兰修女却欣然地领受了。正是德兰修女的领受使乞丐窥见了自己的尊贵:我虽然以乞讨为生,但若我肯的话,我也是可以给予的。

    因此,我们看见,在施与受的交流中不断地流淌着的,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爱与谦卑。

    一个过于自尊的人是难以领受的,一个内心骄傲、自认为一无所缺的人,更是难以领受。领受是爱与谦卑的表态。当我们在心底真诚地领受时,意味着我们已然承认自己的缺乏,也已然应允给予者进入我们的生命,更意味着我们愿意倚靠——不仅愿意倚靠上帝,也愿意倚靠人。

    同时,领受还意味着一种相互的接纳。也就是说,在我们坦然地交出自己的缺乏与不足时,也欣然地接纳着别人的缺乏与不足。正是因为各自的贫乏,所以我们需要在施与受的不断交流中团契。这团契不仅使我们的贫乏得以补足,还使我们看到:其实我们是丰盛的。

    我们只是葡萄树上的那一根枝子,倘若我们不能怀着爱与感谢来谦卑地领受、全然地领受,我们就只有等着枯萎。

    最后,让我们把若望·保禄二世的那句话再默诵一遍“没有人过于贫穷,以致没有可给予的;没有人过于富裕,以致没有可领受的。”在施与受的交流中,这句话是最明确而有力的指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