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作: 你与上帝和好了吗?

(2008-04-22 18:19: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诗

                           你与上帝和好了吗?

这是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阿甘正传》中的情节:上尉在越战中失去了双腿,回到美国后,他就一直生活在愤懑和抱怨中,没有平安。经过了许多个昼与夜的挣扎后,有一天上尉终于安静下来。当那个美妙的时刻来临时,阿甘问他:“你与上帝和好了吗?”

“你与上帝和好了吗?”我看这部电影时,感觉阿甘实际上是在问我,但我无法答复他。因为我还没有与上帝和好。

与神和解,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必须非常紧迫的事。其紧迫的程度,就好比砍树的“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不仅如此,我觉得,与神和解,对当下这个充满矛盾、纷争与冲突的世界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必须非常紧迫的事;对于焦虑、浮躁、困惑和倍感空虚的现代人来说,同样是一件非常必须非常紧迫的事。

为什么是与神和解?而不是与别的什么和解?

因为神意味着整个的存在,意味着万物——万有。换句话说,这个“神”,并不单指宗教意义上的那个上帝,而是代指整个的存在,整个的,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这个环境,这个自然和宇宙,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活。代指一棵树、一根草、一条河流和一座高山;也代指树上的那只鸟,草上的那朵花,以及河里的那条鱼、高山上的那只狐狸,或狮子。同时,这个神,也代指每个具体的个人,以及我们的内心。

上帝是一个伟大的舞蹈者,而万物就是他跳出的舞姿。舞蹈不能舞蹈者分离——造物的主不能与他的造物分离。一旦分离,存在就消失了。

因此,无论你与谁争战,都是在与上帝争战;无论你伤害了谁,都是伤害了上帝。更具体地说,不管你把唾沫吐在谁的身上,最后都是吐在了上帝的身上;不管你把钉子钉进谁的手掌,而伤痕,都留在上帝的手上。

所以,耶稣说:你在祭坛上献供品的时候,若想起有弟兄对你不满,就把供品留在坛前,先去同兄弟讲和,然后来献供品。

耶稣说:先去同兄弟讲和。

兄弟意味着所有的生命。所以《圣经》里说“向万物传播福音。”与兄弟讲和,就是与上帝讲和,或者说,是与上帝讲和的唯一途径。因为除此之外,并没有一个单独的上帝存在。

早在12世纪,圣方济各就深刻地领悟了基督这句话的完全与美妙。因此,对圣方济各而言,万物都是他的弟兄,或姐妹。因为父亲只有一个。树是他的弟兄,蟋蟀是他的弟兄,小鱼是他的弟兄,甚至豺狼也是他的弟兄。花草是他的姐妹,燕子是他的姐妹,蝉也是他的姐妹。他就这样称呼它们,和它们说话。不仅如此,他看见虫子就拣起来放进草丛里,以免它们被践踏;他在林子里预备足够的蜂蜜和葡萄酒,为的是不让蜜蜂在寒冷的冬日饿死;在白雪覆盖的密林里走路时,他不在乎冰冷的枯枝是否会划伤他,却生怕自己不小心弄断了那些玲珑剔透的美丽枝叶。据说,当他讲道时,小鸟们会争先恐后地歇在他的头上,肩上,腿上,脚上,还有手掌上,甚至藏在他衣服的褶皱里。

这就是圣方济各的方式:通过与万物和解来与上帝和解,通过爱万物来爱上帝。

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学者去拜访一个禅宗大师,或许是因为旅途劳顿,或别的什么原因,他到达的时候,非常烦躁。他走到门口,先是脱掉鞋子,用力地扔向一个角落,然后很响地把门撞开,向大师问好。对于这样一个来访者,大师拒绝接受他的问候,大师说:“等一下,不要进来,你先去请求鞋子和门的宽恕吧。”学者很奇怪,说:“请求鞋子和门的宽恕?它们又不是活物。”大师回答道:“它们的确不是活物,但你愤怒地对待它们,就好像它们犯了什么罪似的。既然你可以愤怒地对待它们,为什么你不能请求它们的宽恕呢?要知道,那门是无辜的,它并没有对你做什么。”

学者无可奈何地转过身去对鞋子说:“对不起,朋友,请原谅我的无礼。”又对门说:“对不起,我粗鲁地把你撞开是错的。”当学者说完这些话的刹那,他突然开悟了,一下子明白了道歉里所隐含的生命逻辑:“既然你可以发火,为什么你不能爱呢?”他抚摸着那扇门,泪水喷涌而出。大师立刻伸开双臂拥抱了他。

和解就在那一刻发生了。

所以耶稣说:然后来献供品。

如果没有和解,祭祀是没有意义的,敬拜和奉爱的灯盏无法被捻亮,你无法与神建立一种甜美的关系。如果没有和解,你将被阻隔,你无法穿过那道存在的窄门,来到无限的上帝面前。你更不可能经验到那种巨大的无与伦比的喜悦与宁静——那种特殊的甘露,将无法在你的生命里凝结。

因此,必须和解。国与国之间需要和解,种族与种族之间需要和解,宗教与宗教之间需要和解,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和解,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解。不仅如此,人与自身,同样需要和解。

除了和平,并没有别的什么能使这个世界开花,也没有别的什么能使你的生命开花。当你受苦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谁是这苦的原因呢?

我听说,梭罗临死之前,他的姨妈来看他,她问道:“亨利,你同上帝和好了吗?”

结果梭罗回答道:“我好像从来没有和他争吵过呀。是的,我从来没有和他争吵过。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在一生结束时做这样的自我评价呢?这个世界伟人辈出,但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能够在临终前说这样的话。所以爱默生把梭罗比为以纯洁高贵著称的火绒草。

当使徒司提反被众人用乱石打死的时候,他跪下来大声喊道:“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我确信,当司提反喊出这句伟大的祈祷时,他的灵魂就安静了。他开始向着那很深很深的宁静和安息沉入,他将一身光明地去见上帝,不带一丁点混浊黑暗的气息。

因为他已经与上帝和好。

                                                              2003.夏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