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市場經濟是不懼風暴的戀人
(2018-10-11 12:05:17)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金融資本;銀行家控制的金融資本對資本主義的運作極為關鍵,是市場經濟幕後操作的主宰。
這是奧地利經濟學者賀佛定(Rudolf Hilferding)的判斷。他早在二十世紀之初就發現,金融資本的微血管作用滲透到市場經濟的每一塊肌肉,左右了經濟的發展。
因而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最後還是要看銀行業的重要角色。過去幾年間,中國的銀行業突飛猛進,不僅取代了日本銀行業長期以來在亞洲的領導地位,也在全球範圍內,奪得了名列前茅的位置。中國工商銀行取代了美國的花旗銀行(CitiBank),成為全球資產值最高的銀行,而在未來的中美競逐中,銀行業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重要的領域。
銀行業的武器其實就是槓桿化的力量,四兩撥千斤,讓貸款與利息的變動左右企業的發展。中國銀行業的特色就是公私結合,讓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都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而在全球銀行業都在瞄準的電子金融(Fintech)領域,中國也取得領先的地位。這主要是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可以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lock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ABC世界裏,發揮著前所未有的優勢。
從銀行服務業來看,中國不少措施已經領先全球,包括人臉識別、區塊鏈技術的使用,以及善用大數據的力量。排名前列的中國各大銀行都有數以億計的用戶,因此在內部發展網購,乃至消費上的各種形式的貸款,都帶來全新的商業模式。
不過全球的資本流動,在全球化的體系裏面,仍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國的不少大企業都在美國和新加坡的股市上市,也肯定需要很多外資銀行的服務,而美國的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與設廠,從通用、福特到克萊斯勒,也都需要和中國金融業發生關係。因此中美的博弈並不可能是那麼壁壘分明,不會出現一條不可逾越的陣線。
剛好相反,在全球市場經濟中,企業正在以實際的行動,打破中美貿易戰的壁壘。如蘋果的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最近訪問上海,就強調會加大在上海的投資。而美國電動車的翹楚特斯拉也在中國大陸設廠,爭取神州大地龐大的市場。
因而中美的銀行業和中美的市場經濟一樣,不斷交換生命的碎片,找到互惠互存的新天地。中美的市場經濟就像一對戀人,不懼特朗普掀起的政治風暴,因為背後就是金融資本的微血管作用,滲透到每一吋的肌膚。患難見真情,正是在風暴中成長的密切關係,才是經得起考驗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