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法治與人權的橋樑
(2017-09-14 12:22:45)如果 孫中山先生復活,他一定會驚訝地發現,他在建國方略與實業計劃等論述與不少構想,不僅在今天中國早已實現,並且是超額地完成。他的三民主義不再是夢,而是一個可以有機會實現的理想。
從孫中山的建國方略來看,今天神州大地上的硬件建設,很多都已經超過一百多年前的計劃,從高鐵的兩萬多公里到全國新建的橋樑,都是當年孫中山所無法想像。他也許會欣然參與計劃今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典禮,看這座擁有全球最先進工藝水平的橋樑,開啟了珠江三角洲交通的新頁,加速了香港與廣東及全中國的緊密互動。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推動這些龐大建設的工程隊伍,都是來自國企的力量,這包括了興建港珠澳大橋的「中交建」(中國交通建設集團),以及幾家「建」字頭的建設集團的國企。它們甚至技術輸出,在全球各國,為當地的基建項目作出了貢獻。
孫中山的北方大港、東方大港等構思,都在今天的中國以更創意的身影出現,如青島的集裝箱碼頭,就開啟了全球第一個人工智能的碼頭,全自動控制,巨大的貨物流量,但碼頭上卻看不到一個工人。但它的效率,卻是人工碼頭所無法比擬的。它和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平台深度融合,形成「超級大腦」,成為全球自動化程度最高、裝卸效率最快的集裝箱碼頭。更不要說上海洋山港與天津港的建設,都推動中國的國際物流業更加興旺。
同時,中國的造橋技術向全球輸出,過去十年間,在美國、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建了起碼十條大橋,其中一些更是氣勢宏偉,氣象萬千,讓全球中國人都有一股自豪感,國際上對於中國科技與工藝水平,都感到震驚與敬佩。
從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來看,無論是民族主義與民生主義,今天的中國都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但從民權主義的觀點來看,則還是有不少可以改善的空間。中國人建設法治與保護人權,也是建設一道又一道的大橋,聯繫千家萬戶的人心,跨越那些隱伏多少驚濤駭浪的權力海洋。
這也就需要制度的建設與創新。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的「造橋大王」,是因為中國擁有最龐大的工程師隊伍,每年從高校培養出來的工程人才數以十萬計,並且不斷吸收全球最優秀的經驗,融會貫通,發展獨創的技術與工藝,又不斷在管理方法上精益求精,務求發揮最大的效應,最後終於超越西方與日本等先進國家,在大橋建造上成為世界第一。
如果建造大橋需要不斷進步,那麼建造人心的大橋也需要日新又新,追求世界第一。這是中國大橋時代的最新啟示,也是中國在制度創新上需要超越前進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