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決定結局與戰略風景
(2017-05-11 12:27:11)格局決定了結局。這是中國不少政壇與企業領袖的心得,如何超越日常的得失,從一個更宏觀的戰略角度,去看未來的發展,不斷自我拷問,十年後會如何?三十年後乃至五十年後會如何?
也許需要打開「大歷史」的窗戶,才可以看到戰略的風景。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總結歷史的智慧,就很重視發展基礎建設——興建高速公路、橋樑、高鐵、捷運。即使在資金短缺、經濟發展還沒有起飛的時刻,就為一幅更大的經濟藍圖,作出重要的鋪墊。
這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三十年前,印度與中國的國家競爭力和經濟實力大致差不多,但三十年後,中國早已大幅拋離印度,關鍵就是基建。印度人出行,路少人多,就是一場活受罪,但中國交通今天四通八達,還創新地發展了西方國家都沒有的高鐵網絡與共享單車。美英兩國現在才赫然發現,他們的公路與橋樑都如此破敗,要向中國看齊,加速重建。
粵港澳大灣區的策劃,就是從一個戰略高度來推動地區發展,讓廣東的豐沛資源,與香港的「國際性」結合,再連接澳門的博彩業與會展博覽業,形成了一個新的氣場,開創世界史上的另一個「大灣區」的傳奇。
從美國紐約、新澤西州、康州的「三州地帶」(Tri-State Area)、三藩市、奧克蘭到硅谷的「灣區」(Bay Area)到日本東京灣的「灣區」,都帶來中國的啟示。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主要是有「規模性」與「互補性」。廣東逾一億的人口,與香港和澳門結合,可以說是如虎添翼,充分發揮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互補長短,形成了協同作用。
尤其廣東近年在基礎建設上突飛猛進,加速了競爭力的發展,讓過去被視為偏遠的地區,都參與快速的經濟發展列車。而深圳甚至成為中國的硅谷,凝聚了高新科技的人才,從華為、騰訊到華大基因、大疆無人機,都成為各自行業的翹楚,領先全球。
這也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超越房地產炒作的漩渦,不再被「地產拜物教」牽著鼻子走,而是走進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移動支付的領域,急起直追,以補全這幾年的落後,參與中國經濟領域的先進性,發揮協同作戰的效應。
而這一切都要從戰略的眼光開始。香港的一些房地產集團長期以來就是在房地產的暴利中,目光如豆,耽於短線的炒作,而缺乏長遠的戰略視野,逐漸被中國大陸的企業迎頭趕上。
香港的金融業也落後於華爾街與新加坡的創新,需要有一些新的項目與策劃,刺激尋找新的「藍海」,進入一些過去不熟悉、但肯定前途無可限量的領域,讓規模性、國際性結合,融匯為一體。
格局決定了結局。香港人要從政治的內耗格局走出來,迎向大灣區的大變革的年代,擁抱香港華麗的轉身,在一個更高的戰略制高點上,發現新的風景,也發現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