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國的最新旅程
(2017-04-27 13:08:29)如潮水一樣的單車群,曾經是中國一個時代的象徵。在六七十年代,在文革期間,外國人來中國,看到上下班時間的單車潮,往往被這景象所鎮住,更為它背後所被賦予的政治意義所震撼。因為單車代表了革命先進與環保理念的實踐,揚棄了西方現代化必須要發展汽車的理念。那些昂首騎車、自信前進的單車群,就代表了文革的理想與實踐,也被西方不少「進步青年」所艷羨。
但在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文革被否定,單車的政治就很快被壓碎,到了九十年代,全力發展汽車成為舉國一致的目標。中國興建的高速公路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全球的汽車廠都來到中國設廠,瞄準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到了二十一世紀,中國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也成為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國。
然而近來所崛起的共享單車想像,卻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復興單車文化,擁抱低碳環保的價值。它背後是「資本的狂歡」,推動互聯網+的概念,擁抱高科技的含金量。而它對資本的吸引力,不僅僅在於它在當下的賺錢能力,而是數以幾千萬的用戶,創建了一個大數據的平台,開拓了無限的想像空間與全新的願景。
這也和五十年前文革時期的單車熱潮,成為強烈的對比。昔日的單車潮,背後推動的力量是政治意識形態,今日中國單車的風潮,卻是由資本熱錢的動力所推動。也就是說,一樣的單車潮流,被完全相反的動力所推動,映照出時代變遷的巨大諷刺。
從騎車者的感受來看,五十年來的單車旅程,看盡政治經濟發展的風景,驀然回首,發現單車之旅的核心價值,還在於它的普羅、便民、健康與環保。單車成為「現代性」詮釋的最佳載體,承載著民眾追求低碳、沒有污染的期望,走向一條貼近民間需要的道路。
共享單車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它的價格低廉與免於被偷竊的自由,符合了廣大人民的需要,不僅解決了很多人出行時「最後一里路」的需要,也可能是「最初一里路」的交通工具,甚至是出門必備,成為上下班不可或缺的「神器」。它超越了過去其他社會共享單車的格局,以移動支付與衛星定位等互聯網+的實踐,展現前所未有的附加值。
這代表了中國民間創新者的最新面貌。摩拜八十後的創辦人胡瑋煒與ofo九十後的創辦人戴威,都顯示「青春中國」的爆發力。他們敢於創新,並且善用中國市場的「規模性」,發揮全球最大市場的最佳效應。在二零一七年的春天,他們意外地尋回一九六七年中國單車的熱潮,在互聯網與高新科技的導航下,航向「中國夢」的最新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