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香港是一塊畫布
(2016-03-31 12:26:41)如果香港是一塊畫布,那麼巴塞爾藝術展就像一支畫筆,畫出這個城市的藝術競爭力。香港這個本來不重視藝術、缺乏世界級藝術大師的城市,卻可以在春天的煙雨中,在巴塞爾藝術展這四年的衝撞與積累中,凝聚全球藝壇的精英,展出古今世界級的作品,也涵蓋本土文化的力量,讓全球驚艷,發現香港原來是一個最國際化的城市。
這個城市往往在本土的情境中,煥發國際化的氣味。本土與國際不但不會排斥,還是相輔相成。就好像在香港街頭塗鴉的「九龍皇帝」曾灶財的作品,雖然歷經被捕與譏笑的命運,但最後進入了藝術的殿堂;那些街頭的方塊字招牌,飄出食物香味的大排檔,都成為很多藝術家的靈感,順手拈來,成為本土與國際融合的結晶。
在香港這塊畫布上的濃墨重彩,還在於香港的法治、自由與自強不息的「執生」精神。廣東話的「執生」,就是指在困難重重的情境中,可以衝破險阻,自行解決問題,而不用乞靈福利救濟,展現城市的競爭力。
源起於瑞士的巴塞爾藝術展,以國際化的筆觸,在香港的畫布上畫上了最有競爭力的神韻,讓那些最前衛的、最古典的、最有創意的作品,都進入了香港的視野,刺激了所有的參與者與觀眾,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氣場。
巴塞爾藝術展的亞洲總監黃雅君(Adeline Ooi),就是最有國際化視野的華人。她來自馬來西亞,留學英國,有多年的藝術展覽管理的經驗,發揮策展人的角色,使得藝術展的組織與甄選的機制,都有專業的判斷能力。
因而香港畫布的顏色,五彩繽紛,不會被一種顏色壟斷,更不會「以本土之名,行排外之實」。當香港政治出現所謂「本土派」,歧視大陸遊客,妖魔化中國人之際,巴塞爾藝展卻是海納百川,融合多元化的特色,成為更有吸引力的平台。
香港畫布的底色,既有本土的、接地氣的元素,但又吸納來自五湖四海的能量,化外力為內功,轉化為香港的最新風情。
這其實就是香港歷史的能量。衝破畛域的限制,拒絕畫地為牢的思維,從來都是香港的主旋律。二戰之後,那些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人才,在香江的彈丸之地,造就了奇蹟,成為香港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金庸、邵逸夫、李嘉誠、葉錫恩……他們也許說不純正的廣東話,帶有自己濃濃的鄉音,但卻沒有人可以否定他們是香港人的身份,為香港作出巨大的貢獻。
因而巴塞爾的畫筆,畫出了香港前途的答案——必須衝破「偽本土」的魔咒,才能找出「真香港」的神髓。香港這塊畫布,畫上了多元化自由奔放的風采,折射這城市的獨特優勢,也展現藝術競爭力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