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告別冷酷異境
(2014-09-11 15:08:34)中國和日本也許不是情人,也不是朋友,也拒絕成為敵人。但就在二零一四年秋色初現之際,它們重新發現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最喜歡的名句:一個國家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而只有永遠的利益。
也許它們曾經談過戀愛,在七十年代末期,在中國打倒四人幫、鄧小平復出之後,中國似乎和日本談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重登政壇的鄧小平,鼓吹將全黨的工作重點從政治鬥爭移轉到經濟建設,全力推動國家現代化,而日本正是重點學習對象。
鄧小平在一九七八年十月下旬訪問日本,坦率地說向日本學習,認為中國在經濟建設上落後日本約三十年。
而日本方面,從政府到民間,都對中國抱有好感,認為中日可以突破二戰以來兩個民族的心結。日本商界憧憬中國的龐大市場,雙方都期望,中日可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但只過了一個世代,中日之間就要面對圖窮匕見的矛盾。鄧小平訪日時在日比谷的記者會上,被日本記者問到敏感的釣島主權問題。鄧小平採取了「拖字訣」。他說這一代人智慧不夠,希望下一代人來解決。
如果說二十五年是一代人,一九七八年的鄧小平,也許早就想到三十六年後的今天,中日會為釣島問題攤牌。
鄧小平參觀了日本的新幹線,對於子彈列車讚歎不已,他當時就說,中國必須要建這樣的列車,從北京開去上海,如今他的夢想早就實現了,雖然他無法看到中國驚天動地的變化。
這也導致了日本對中國的忌憚,情人變成了敵人。僅僅是十幾年前,中國還在向日本洽談引進高鐵技術,但也同時和法國與德國討論合作,但最終中國數以千計的工程師,從「山寨」開始,融匯貫通了這三個國家的高鐵特色,自主創新了中國的高鐵系統,並且可以後來居上,有自己的專利,還可以向歐洲、美洲與非洲輸出。
這也顯示了中國的發展速度,超乎了日本過去的想像。但中國的國力飆升,需要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大環境,而一個和諧的、經濟互補的中日關係都合乎兩國的深遠利益。
這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過去兩年間陷入了彼此誤判的危機,政治關係如螺旋形的下墜,但經濟關係卻是欲斷不斷。
這樣的局面,肯定違反了兩國的人民福祉。事實上,物極必反,中日緊張關係已到了臨界點,雙方都需要一個突破口——尋找超越朋友與敵人的永遠利益。
這些永遠的利益,還包括了文化上的緣份與互惠。對雙方的民間來說,彼此千絲萬縷的文化關係,都是政治刀子永遠切不斷的。
作家村上春樹對此一定深有體會,他的小說中譯本,在中國的銷售量,都比日本市場的日文原著更高。中國的村上迷期盼﹕中日關係要告別那些「冷酷異境」,迎向「舞、舞、舞」的愉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