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難忘中日的歷史軌道

(2013-11-07 15:21:58)

 

日本對東南亞總有沒完成的夢。它當年以雷霆萬鈞的軍事優勢,席捲東南亞,一度改變了東南亞的權力版圖,期間的恩怨情仇,日後甚至成為文學作品的重要題材。

最著名的是好萊塢在五十年代拍攝的《桂河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描寫英國、美國和澳洲的部隊淪為日軍的戰俘後,被迫興建從曼谷到仰光的泰緬鐵路,但這些被俘的軍官引用日內瓦國際公約,強調軍官被俘後不能強迫勞動,拒絕合作,引爆了雙方鬥智鬥勇的過程,奇峰突出,充滿蕩氣迴腸、讓人驚嘆的情節。

這部片子的原作是一部法國小說,作者Pierre Boulle是一位曾被日軍俘虜的軍官,他將自身的經驗,寫成了這部暢銷小說,也探索人性在一個被扭曲的環境中的表現。電影由英國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主導,著名影星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阿歷.堅尼斯(Alec Guiness)等演出,獲得了一九五七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電影和最佳男主角等八項大獎,成為好萊塢的經典。

半個世紀後,回顧這部電影與日本在東南亞的經驗,發現戰爭的遺痕似已消逝,但電影所探索的權力與人性的關係,還是歷歷在目。軍事戰場的勝利者,並不是人性戰場的勝利者。只有搶佔道德的制高點,才可以贏得人心,超越國族的鬥爭。

今天中日爭奪東南亞高鐵系統的興建權,也牽涉到歷史論述之爭。日本當年在亞洲發動戰爭,理論的基礎就是反對白種人在亞洲的殖民政策,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一九三四年日本情報官員天羽英二所發表的「天羽聲明」,等於就是美國門羅主義的亞洲版,強調亞洲人的亞洲,在日本的領導下,不容西方列強插手。這樣的說法,當然都被中國人嚴加駁斥,包括毛澤東等人,就曾發表文章反駁。

日本學者內藤湖南當年倡導的史觀,認為神州大地應該由最有實力的民族來主宰,日本就好像歷史上的元朝和清朝那樣,理應主導中國的命運,也為侵華的行動,提出理論的根據。

但這樣的歷史論述,卻始終無法贏得人心,關鍵是日本侵略東南亞與中國,以暴力掛帥,殘殺民眾,只是孫中山所說的「西方霸道的鷹犬」,而不是「東方王道的干城」。東南亞華人在二戰中被日軍所殺害人數之多,讓人觸目驚心。

日本的戰後論述,也一直沒能撫平歷史的傷痕,對二戰的受害國,尤其是中韓兩國,都沒予道歉與賠償,造成了至今難以彌合的裂痕,成為亞洲國際關係緊張的根源。

從今天的高鐵之爭,聯想到中日歷史論述之爭。那條跨越桂河大橋的鐵路,不僅是好萊塢電影的場景,也是一條歷史的軌道,開往多少人的心坎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