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與藝術的曖昧關係
(2013-10-31 15:34:30)資本追逐藝術,抑或藝術創造資本?這是最近中國藝品市場的悖論。越來越多中國藝術家搭上「中國概念」的快車,迅速地開進巨利的軌道,讓作品進入億元的夢想驛站。這到底是熱錢的炒作,還是藝品的自身魅力,讓投資者找到最有生命力的市場?
一幅畫所產生的價值,其實一直困擾著經濟學家。尤其是相信「勞動價值論」的左翼學者,都為名畫價格變化尋找理論解釋。為何一幅畫可以從開始時無人聞問,但在某個時刻卻突然飆升,身價百倍?
也許對國際投資者來說,這是虛幻的命題,他們所關心的,只是如何在畫布上畫出更多的盈利。但怎樣看準某個畫家作品的升值潛力,卻是考驗投資者的眼光。
盈利不是藝術創作的唯一動力,但卻是不可缺少的動力。藝術史上多少有才氣的畫家,都在有生之年窮愁潦倒,抑鬱而逝,但死後卻作品價格飆升,讓人情何以堪。如今中國的當代畫家,卻可以打破這樣的宿命,讓自己的藝術創造出過去不敢想像的財富,也創造了未來都難以預測的命運。
資本與藝術之間,都有一層曖昧的關係。資本追逐藝術,開拓了資本的新境界,讓美學的高品味,可以有高價格的支撐,不斷尋求最高的利潤空間。但資本的運作,也往往誘導美學的方向。金錢成為藝術的準則,讓藝壇一窩蜂向某些題材傾斜,變相地干擾藝術的發展。因而不少真正的藝術家,都對那些拍賣價格的起伏愛恨交加,既受惠於「藝術有價」,但也痛恨藝術被資本綁架的現實。
今天中國畫品的飆升,展示了中國概念的火紅。那些畫價名列前茅的畫家,都在畫布上展示了他們的中國想像。從文革的映象到黨國結構的政治符號,都是流行的主題。一億八千萬港元的《最後的晚餐》,看似曾梵志的戲作,將達文西的經典換上了中國的情景,但他們吃的西瓜,卻仿如血腥的人頭,那些流出來的西瓜汁,就像一滴一滴的血。而十三個人都帶上面具,在本應和諧的場面,隱藏了背叛和陰謀詭計。他們中間會有人賣主求榮,只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這是隱喻中國的發展?蘊含了多少的痛苦和絕望?在團結一致的表象之下,藏有多少的黑暗與失落?
但耶穌最後晚餐的終極結局卻是復活,在死亡之後是昇華與希望。中國的「盛世」即使經過了多少的痛苦,也會最終找到了新生的道路。
這幅畫也顯示資本與政治的曖昧關係。中國執政當局,被指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和昔日的理想,歷經血腥的洗禮和慾望的變幻,穿越死亡蔭谷的痛苦,但也最後復活,脫胎換骨,發現美麗的新世界。
畫布的人生,也是人生的畫布,畫出了中國的未來。絕望之後,是不可逆轉的希望。資本不但追逐藝術,也追逐政治;但藝術和政治一樣,都要成為資本的主人,而不是淪為資本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