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是中國夢的載體。它承載了中國技術革新和社會革新的夢想,開向一個告別平庸的未來。
因為汽車最能夠衝破刻板的印象。沒有人會想到,美國這個已雄霸天下一個多世紀的汽車王國,會在二零零九年分崩離析。也恰恰是在這一年,中國汽車業崛起,它的生產數量和銷量,躍居世界第一,不但超過了日本,也超越了美國。
當美國的通用汽車(GM)申請破產保護之際,GM中國的銷量卻上升逾三成;當美國汽車減產之際,中國的汽車卻飆升至年產一千萬輛以上;當美國消費者在金融風暴下勒緊肚皮,繼續要用開了幾年的舊車之際,中國的消費者卻如火如荼地去買新車。正是這樣強烈的對比,使中國汽車展示空前的爆發力,推動中國社會的突飛猛進。
長期以來,汽車被視為綜合國力的象徵。它的發展肯定會帶動整個國家工業水平的上升,產生連鎖效應。從鋼鐵到電子,從輪胎到玻璃,都會改變整體工藝水平,也改變國家的經濟體質。更不要說汽車業對金融的影響,那些申請汽車貸款的新車主,成為金融業的新血脈,刺激景氣,也刺激銀行業的蓬勃發展。
但中國汽車業後發先至,也是靠公路建設先聲奪人。遍布全國的公路網,「九縱十八橫七放射」,躍升全球第二位,並且估計會在十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也和當年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藍圖吻合;正是這樣的前瞻性計劃,刺激了汽車業急速發展的預期心理。
這也刺激中國生活方式的改變。汽車是個人自由的延伸;在中國這樣擁有廣袤大地的國家,汽車的威力可以發揮到極致。那些「小資」在假日開車「遠征」,在網上組成「車友會」旅行,已經是中產階級不斷追求的時尚。
但中國的汽車夢不能只是跟隨著美國的軌跡。十三億人口有一半都要開車的前景,很可能是能源短缺的惡夢。中國的汽車,不能重蹈底特律濫用能源的覆轍,而須全力開發電動車,或是拓展其他能源,否則有車缺油,將會是國家發展的一項重擔,也將是全球戰略上的軟肋。沒有汽油的汽車,只是一堆豪華的廢鐵,成為時代的嘆息。
因而中國的汽車夢也是一個「範式轉移」的挑戰,夢中有夢,要開往美國和其他先進國家從來沒去過的夢想驛站﹕既要有個人的自由,也要追尋環保;既要刺激經濟,也要節省能源。中國汽車今天靠巨大市場的規模經濟,可以後發制人,是否明天也可以靠巨大市場規模經濟來建立環保汽車?再次後發先至,為人類的文明作出貢獻?
開一輛沒有污染的汽車,就從今天中國的夢境出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