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最新的城市競爭力
(2009-09-29 01:04:19)
标签:
港人竞争力填鸭式教育新高中短线炒作香港杂谈 |
城市要不斷搜索自己的靈魂,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才可以掌握歷史的制高點,揮別平庸的宿命。香港在回歸前後,就歷經這樣一種上下而求索的過程,要擺脫一個只會投機炒賣的城市格局。
這也使香港重新檢視自己的體質和氣質,到底香港人要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香港人回歸之後,立刻面對了一場兇猛的金融風暴,九七前的房地產投機成為了負資產,有些人跳樓自殺,有些人痛罵回歸;某些所謂精英和名嘴,掩飾不了他們的殖民地鄉愁。整個城市一度在一種高度的焦慮感中,要尋找新的城市定位。
也許只有喚醒港人的危機意識,才能使香港逐漸走出投機和暴發戶心態的窠臼,不再迷信房地產,不再沉溺於股市,也當然不再迷信英國的殖民統治才能救香港。
回歸十二年,香港人開始更多的歷史回眸,重新認識自己的過去和快速變化的中國大陸,也放眼全球化的世界。不少港人發現:第一流的城市,從紐約到倫敦,從巴黎到東京,其實都有一個寬廣的人文空間,凝聚更多的創意,發掘一些以前不會想到的、以前不敢做的,和以前不會觸摸到的感覺。
這些感覺就感動這城市的末梢神經,了解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就要提升個人的競爭力。香港不會永遠都是一個「賺快錢」的城市,而是要發展更有深度、更有長期考量和更有創意的文化動力。
尤其去年開始的金融海嘯,暴露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貪婪嘴臉。雷曼兄弟等財團,坑埋了多少港人的畢生積蓄,
以次貸之名所包裝的衍生工具,變成了騙錢的工具。越來越多港人改變了過去艷羨美國財團的印象,不再認為華爾街就代表了香港心靈的「麥加」,不再理所當然認為今天的華爾街就是香港的未來。
這也推動香港人去思考如何超越對金融資本主義的崇拜,開拓其他領域的發展,而長期以來不在港人視線之內的科技,也成為香港上升的靈感。
但科學要在香港生根,就必須與基礎教育配合。從今年秋天開始,香港的新高中課程(NSC)和中學的國際文憑課程(IB
Program)同時推出,都重視通識教育,讓科學和社會及人文知識掛鈎,強調科際整合,避免傳統填鴨式教育之弊,而大學教育也盡快改回四年制,不再受三年制一切都太匆匆的局限。
也就是說,香港擁有結合創意與科學的條件。它必須拒絕短線炒作,才不會重覆數碼港、中藥港、服裝港等計劃流於空談的痛苦,避免數碼港淪為地產商撈錢工具的荒謬。
因而今天香港科學界提出發展「科技香港」,不僅要有宏大的願景,也要有具體的實踐,讓科學的求真精神,告別那些功利的、反智的心態。香港不能只有崇拜金融的中環價值,而要有整合不同領域創意的多元化價值;在香港日趨亮麗的文化天空中,搜索最新的城市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