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張愛玲和小資心心相印

(2009-03-21 18:40:41)
标签:

张爱玲

小团圆

文化

沒有人會想到,一九九五年去世的張愛玲,和今天中國的「八十後」,甚至是「九十後」的新一代,竟有一種秘密的情緣。

如果張愛玲活到今天,她已經快九十歲。但這位被戲稱為文壇「祖師奶奶」的作家,卻成為二三十歲年輕「小資」的偶像。他們走進了四十年代的時代氛圍中,親近祖輩的歷史身影,對於白流蘇和范柳原所經歷的場景和風尚,有一種莫名的嚮往。他們不是懷舊,而是在這樣的文學世界中,填補了歷史的斷層。

歷史的斷層是張愛玲小說中所描繪的生活方式,一度戛然消逝。一九四九年之後,這都曾被視為「政治不正確」,是腐朽的象徵。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與進入了全球化的體系,昔日的「不正確」成為今日的「時尚」,甚至是超越前進。當下黃浦灘的璀璨繁華,早已超過當年張愛玲的十里洋場。而今日的小資,擺脫了父輩一代對「小資產階級」罪名的恐懼,甚至是用上這樣的標籤,來「炫耀」自己的瀟灑和不羈。他們迷戀張愛玲,也是要在繁華的背後,追尋失去了的時代精魂。

時代的精魂就是那些不屈不撓的創意與突破。無論是在戰雲密布的三十年代還是四十年代孤島時期的肅殺中,生活在上海的作家都不會自我封閉,敢於在最不可能的時候,寫出了時代的心聲,從魯迅到葉聖陶,從柯靈到蘇青,都是如張愛玲所說的「亂世裏的盛世的人」。他們在最困難的歲月中揮筆疾書,寫出了讓今天中國盛世時期都要感到吃驚的文字。不管是什麼派別,都以實踐來否定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路線,都拒絕文學成為黨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

張愛玲最好的作品,就寫於四十年代,在那些歲月不靜好的時間裏,反而是張愛玲的創作高峰,展現了華麗與蒼涼的魅力。這也使張愛玲和今日的小資心心相印。這也許是文化上的「隔代遺傳」。她卸下了五四以來文壇的沉重負擔,不再被那些「感時憂國」的宏大敘事所束縛,而改以從個人的私密空間出發,既探索弗洛伊德視野中的人性幽微之處,也發掘出中國人際關係中的偽善與圓融之道,從《金鎖記》的曹七巧到《小團圓》的邵之雍,從《花凋》的鄭川嫦到《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王嬌蕊,都展示張愛玲別具一格的洞見,衝破革命意識形態的論述,又批判傳統道德的局限性,對年輕一代有一種奇異的啟示和吸引力。

而中國小資所追求的,其實也是一種不懈的人性解放——從政治高壓的語境中解放出來。他們看穿了權力的傲慢與虛妄,也瞧不起那些揮金如土的暴發戶。他們要生活得獨立自主,有情有義也有格調,不甘被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牽著鼻子走。他們用對祖輩的想像和憧憬,來彌補現實的痛苦和不足。

那些自命為「小張愛玲」的千萬「張迷」,有意地或無意地,用那些帶著祖師奶奶氣味的文字,在網上寫下他們對時代的感懷和反叛,也在字裏行間展示時代的創意和突破。就好像張愛玲那張到處流傳的照片,頭微仰著,眉宇間有著說不出的傲氣與不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