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张恨水先生的大名,但一直在我的印象中,都以为他只是个创作高产、擅写言情小说的鸳鸯蝴蝶派作家,最近看了潜山市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新剧《张恨水》,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我才知道原来张恨水先生不仅是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人士,抗战期间,他以笔为剑,写下了一篇篇针砭时弊、抨击时政、为民发声、呼吁救国的热血篇章。
我不懂黄梅戏艺术,但感觉全剧情节紧凑,高潮迭起,一气呵成。我从头到尾全神贯注地看完,不得不佩服编剧的精心构思。尤其是知道编剧是出自我们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年轻会员、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老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李国华之手,更让我深感黄梅戏编剧必将传承光大,后继有人。
整场剧情没有赘述张恨水先生完整的一生与丰硕的著作,而是截取抗战八年的这一特殊时间段,讲述非常时期张恨水先生的非常之举。从抗战时期张恨水奔赴重庆担任《新民报》主笔并主编副刊《最后关头》,到他挥动如椽大笔借《八十一梦》鞭笞国民党时局乱象,他将手中之笔化作指向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长剑,将一腔爱国热血倾洒在铮铮铁骨、掷地有声的文字上。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国难当头的危急关头,张恨水以文字作武器,为抗战斗争贡献了一位/爱国作家中流砥柱的力量。

黄梅戏是舞台剧,要想深入刻画张恨水的爱国形象,展现他的赤子情怀,就更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这方面,编剧也非常用心。一把在漏雨的寒舍里,张恨水奋笔疾书,夫人周南在一旁为他默默撑起的油纸伞,就将一幅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伉俪情深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剧的台词也是娓娓道来,扣人心弦。比如,从报社同仁的一句:“在这雾重庆,那么多人沉湎梦中,我们叫不醒呀。”,引出张恨水的一席话:“
梦,梦……荒诞的梦,自由的梦。诸位,既然他们做梦,不如我也做梦”,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八十一梦》。我觉得关于《八十一梦》的这段台词可谓生花妙笔:“贪梦嗔梦痴梦升官发财邯郸梦,欲梦醉梦妄梦放纵无度南柯梦。那一众,梦里张牙又舞爪,又扰他人做好梦。妖雾重重金猴在,奋起棍棒要屠龙。八十一难,对!八十一梦,且看我入虚境,尽驰骋,嬉笑怒骂写真经。”,字字句句紧扣一个“梦”字,将《八十一梦》所要讽喻的对象描述得生动鲜明而又文采斐然。又如当国民党军官张正存软硬兼施,希望张恨水停写《八十一梦》时,张恨水义正辞严地反驳他:”
话说这骂人虽讨人嫌,但要看为什么而骂。若是不为升官发财而骂,不为党同伐异而骂,不为营私而骂,不为挟嫌而骂,虽骂不必怕人记恨。反过来,为抗战救国而骂,为人民请命而骂,为公益而骂,为义愤而骂,那就大骂特骂!”一番铿锵有力的话,将张恨水的傲然风骨表现得栩栩如生。

该剧还有一处颇值得称道的“旁逸斜出之笔”,就是结尾处一个小报童的幕后声旁白。孩童用清脆稚嫩的童音道出:“壮年入蜀老来归,老得生归哭笑齐。八口生涯愁里过,七年国事雾中迷。虽逢今夜巴山雨,不怕明春杜宇啼。”,寥寥数句,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看似信手闲笔,实则别具匠心。
全剧最终在幕后伴唱:“水流潜山东入海,书生挥毫舒襟怀。漫道鸳鸯蝴蝶曲,金戈铁马入梦来”中落幕,以这四句耐人寻味的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张恨水先生的满腔爱国赤诚与浓墨重彩的一生。
整场演出看下来,剧情跌宕起伏,激动人心,台词优美动人,极具感染力。想到李国华老师还是位90后的青年才俊,我们就更有理由期待他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黄梅戏艺术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