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心亦文心——观潘军老师“泊心堂墨意”画展

(2024-01-06 11:20:53)
分类: 浮光掠影

画心亦文心——观潘军老师“泊心堂墨意”画展

   听闻潘军老师岁末年初要回安庆办画展,早就期待着一睹风采,却不曾想,年底单位迎检连续加班,元旦那天又临时起意去登高,结果一拖再拖,捱到画展倒计时的第二天,中午从东部新城开会出来,我饿着肚子,一路开车飞奔到安庆美术馆,也因此有幸看了一场只有我一个观众包场的精彩画展。

  到达展馆的时候已是午后,馆外暖阳高照,巨幅的宣传画沐浴在阳光中。步入馆内,空无一人,安静得只听见中央空调风口呼呼送风的声音,窗外冬阳的光芒透过展馆的窗帘,轻轻打在画上。我爱极了在这样寂静的时分,看这样一场一个人专属的美好画展。

  一进展馆,我就被潘军老师独特而充满个性的画风深深震撼与打动。虽然我根本不懂绘画,但我觉得在静默的观赏中,我似乎读懂了潘老师的一幅幅画与画外之音。在我眼中,他的画不单单是山水人物写意本身,更重要的是画中所蕴含的风骨与神韵,所以他的画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国画,更应该确切地称之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将诗书画印完美和谐地统一为一体。画心亦文心,在潘老师的一张张画背后,我看到的分明是他澄明通透的一颗文心。

画心亦文心——观潘军老师“泊心堂墨意”画展

  看潘老师的画,我如同一个贪心的美痴,每一幅都痴痴凝望,每一幅都生怕错过。就像读心爱的文字一样,我先是浏览通读,再是一一细品精读。在第一展厅,首先吸引我视线的就是一进门的五四时期文人画像,胡适,陈独秀,鲁迅,陈寅恪,一个个神形兼备,气韵流动,透过笔墨,仿佛能窥见他们各自独特的气质与风骨。尤其是沈从文眼镜低垂、双唇微抿的腼腆与羞涩,刘文典眉宇深锁、下巴紧收的狂狷与桀骜,梁漱溟冷眼相对、嘴角轻扬的孤傲与清高,还有旷世才女张爱玲微微扬起的脸庞与倔强而清冷的神情,都被勾勒得生动传神。我以为,只有懂得,才能欣赏。正因为潘老师身上也有同样洒脱不羁的个性与率真无邪的赤子之心,所以才能够将这些民国名士的风采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

画心亦文心——观潘军老师“泊心堂墨意”画展

  在潘军老师的画笔下,那些古代大诗人大文学家也同样被他刻画得栩栩如生。观画展,我能感受到潘老师对那些有大才华与真性情的古代圣贤的欣赏与钟情。他尤其更偏爱苏轼,在展出的古代人物画中,关于苏轼的画就有好几幅:东坡观砚、夜饮东坡醒复醉、赤壁赋、定风波等等。他用疏淡而简约的笔墨,勾划出了苏轼旷达与超然的气质。这也正契合苏轼所弘扬的绘画应更注重神似而非拘泥于形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念。隔着千年的时空,潘军老师用绘画的方式向苏轼表达了他的那份欣赏与致敬,而这应该也缘于苏轼的风骨与潘老师的个性恰好有某些相契之处,所以才会有一番千古知音的共鸣。这让我想起最近读到的作家祝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的一句话:“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诗,他自己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除了苏轼,潘老师画笔所到之处,屈原、嵇康、李白、杜甫、徐渭,或散发,或抚琴,或醉卧,或苦思,或落寞,虽面貌各异,却个个传神。正是因为潘老师擅用最简明扼要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古代先贤的精神内核。

   潘老师不仅人物画绝佳,诗词入画亦是一绝。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晏殊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被他用神来之笔描摹得充满古典美的韵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用写意的手法、疏朗的笔墨、留白的意境画出了隽永而优雅的古风。有很多山水画的标题都是以古诗词入名,以诗入画,将传统绘画与古典文学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如果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国画功力作支撑,就绝不会有这样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佳作

画心亦文心——观潘军老师“泊心堂墨意”画展

  潘军老师的山水画深得古人“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的精髓,以简洁有致的线条、恰到好处的留白将画面渲染得意味无穷。像《留得残荷听雨声》中,一池残荷间,看不到一丝细雨,只有一群活泼的小鱼在轻盈地游动,但在小鱼的跃动中,观者分明能够感觉到画外的雨正滴落在小鱼身上,惊起它们四处游动。《山中一夜雨》画面也是不见一滴雨,但见山间飞瀑急流直下,水势湍急,隔着画似乎都能听到水声,让人不由得联想昨夜山中一定刚刚落过一场大雨。《天地一局棋》山峰直入云霄,天地一片苍茫,就在高山之巅布一棋局,两位老者正在沉吟对奕,天地如一盘偌大的棋局,对奕二人如两粒微渺的棋子,观之有妙不可言的禅意与玄机。《湖心亭看雪》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清寂的湖面,只一亭,一舟,两人如芥寥寥几笔,“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场景描绘得无限逼真,让人恍如置身于茫茫大雪之中。在画上方,潘老师还特意用俊逸的小字抄录了张岱的原文,像这样字与画相互映衬的佳作,真正达到了构图的圆满与统一,字是画的最好注脚,画是字的最佳写真。

画心亦文心——观潘军老师“泊心堂墨意”画展

戏曲画也是潘军老师画作的一大亮点。他以国画写意之风将许多经典曲目的内容生动再现。单是京剧《三叉口》他就画了多幅,每一幅都各不相同。《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萧何须发随风飘扬,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霸王别姬》则让我联想到了潘老师的名作《重瞳—霸王自叙》,画面上,霸王的悲愤无奈、虞姬的柔美深情皆呼之欲出。从这些戏剧画中不难窥见多才多艺的潘老师对于京剧这门国粹的热爱与精通。只有对这些经典剧作了然于胸,才会下笔如行云流水,三笔两笔就得其精髓。

画心亦文心——观潘军老师“泊心堂墨意”画展

在这些让我沉醉流连的画作之中,有一幅格外与众不同,也让我深受触动,那就是专为悼念武汉新冠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所作的《哀江夏》。据说这幅画是潘军老师在李文亮医生去世“头七”的凌晨三点有感而作,著名批评家唐先田先生评价说这是一张没有人物的人物画。的确,画面上没有人物的踪影,只有一池凋零的残荷,枯瘦的枝干,苍劲的线条,虽然荷叶低垂于水面,但腰身依然笔直挺立,像极了一个正直有识之勇士的一身不屈傲骨。荷自古以来就是花中君子,以荷来喻李医生再恰当不过。在这幅画的背后,我读到的是潘老师对国事与民生的深切关心。谁说文人只知道风花雪月,真正有脊梁有血性的文人心系的是天下苍生。

画心亦文心——观潘军老师“泊心堂墨意”画展

  人们常说文心即人心,而我看完潘军老师的画展,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画心亦文心。只有胸中有丘壑的人,下笔才会如有神,“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品的原本是诗,但我觉得用来形容潘老师的画作也特别恰如其分。这让我想起他的画室之名“泊心堂”,潘军老师的确将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停泊在了他的画上。而他的画中也正蕴藏着诗意旷达、隽永玲珑的文心。

“泊心堂墨意”画展出来,虽已饥肠辘辘,但我内心却觉无比丰盈,因为我刚刚独享了一份视觉与美学的精神大餐。走在幽静的林荫小道上,沐着和煦的冬阳,听耳边鸟声啁啾,见馆外的湖面上横卧着一株枝干虬曲的老树,一瞬间我竟有些恍惚,似乎错入了潘军老师那古意蛊然的画卷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