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寻踪(198-199)合篇:女皇宣天威,登封乃告成——大周封祀坛遗址观星台|静思斋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武则天封禅 |
分类: 文保寻踪 |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98-199合篇:登封大周封祀坛遗址&观星台
题记:女皇宣天威,登封乃告成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5年5月22日&7月24日
封禅,可谓古代帝王所行的一种最高礼仪,封即祭天,禅即祭地,这其中糅合了古人的世界观与某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封禅的传说虽源自远古,但人们普遍认为始皇帝才是“封禅第一人”,而真正把它玩明白、并将完整套路传诸后世的,则是玩了八回的汉武帝。若以《史记·封禅书》、《五经通义》等文献的解释,封禅的意义大概主要在于,向天地昭告皇权的正统性,以及天下一统与太平盛世的到来,这与单纯意义上的祭祀,性质还是大有不同的。
然古时的“太平盛世”屈指可数,如此一来,那便是皇帝常有,而封禅不常有。被史家所公认有过封禅之实的皇帝,应该只有七位,最后一位竟是宋真宗,由于他把这事给玩臭了遭到群嘲,以至明清诸位有资格的大帝根本不屑为之(皇帝集权本也已达到顶峰了),封禅算是就此“失传”。这七位皇帝中有六位是在东岳泰山封禅,唯有女皇武则天,选择在中岳嵩山另起炉灶,如今“登封”这个地名,便是直接得自那场盛会。
我一共有八位非常钦佩的古代皇帝(请注意,这绝不代表我推崇帝制哈,我是坚决反对帝制的。我的“钦佩标准”主要在于他们能在封建时代做出了一些其他皇帝所不能为之事,并对中华民族的向前发展有所建树),武则天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排名还挺靠前。女皇传奇的一生,创造了华夏文明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迹,即便是搁在当下这个所谓“男女平等”的新时代,你敢想象一两百年内会有一位女性坐到某个位子上吗(话说美帝都还没实现呢)?故我对于与武则天有关的历史遗迹相当感兴趣,之前在广元、洛阳都曾着意走访,此番在登封自也不例外。
在“武周革命”之后的第六年,政权已相当稳固的武则天率文武百官封禅嵩山。女皇之所以选择嵩山,或许与她之前曾以皇后身份随同唐高宗封禅泰山并“亚献”的经历有关(还遭到了嘲讽非议),换个头面再去,似乎略显尴尬。此时的武则天已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耆耆老人,但在礼成之后,仍是难掩风发意气,当即下诏改元“万岁登封”(但这个短命的年号仅用了三个月),并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登封”由是而来。
为行此次封禅之礼,当时曾筑有登封、封祀、朝觐三坛。据《旧唐书·礼仪志》所载:“至天册万岁二年腊月甲申,亲行登封之礼...粤三日丁亥,禅于少室山。又二日己丑,御朝觐坛朝群臣,咸如乾封之仪。”这便是女皇封禅的大体流程。
朝觐坛如今早已无存。登封坛位于嵩山峻极峰,现仅剩“遗址”(貌似连文保都不算),我在登顶路过时看到一块介绍牌子,但由于旁边已是摊位,完全看不出所谓遗址之所以然。想来武则天不大可能有精神头爬到这么高,而这事又必须亲力亲为,估计八成是坐辇被人抬上来的。登封坛上原立有《大周升中述志碑》,大概是因为腐儒痛愤于武则天牝鸡司晨,在宋徽宗年间由河南尹奏请捣毁。但这个操作就显得很low了,你有能耐咋不把登封的县名改回来呢?
封完之后便是禅,至于“禅于少室山”,这所谓的少室山其实只是一个粗放的地理概念,并非少林寺那边,更不是在山上。封祀坛是在今登封市区西边不远处旧称万羊岗那地方,由于地面上的封土遗迹保存较完好,又极具历史文化代表性,乃得以跻身国保,现已开发为“大周封祀文化园”,算是个旅游景点。
我前在南岳庙惨吃闭门羹,回到酒店时方才四点,大感意犹未尽。随身既然背着雨衣、速干衣和洞洞鞋,心想何惧之有(何必白带)?于是换了一身行头轻装上阵,冒着大雨前往封祀文化园。门票只要9元,售票员看到我时极感诧异(估计是即便天气好的时候也没啥人来吧),还挺不自信的友情提示我说,里面只有个土堆,没啥其他东西,确定要买票吗?我答曰,咱家就是来看这个土堆的。
但我还是有些低估了天气,这身行头虽然不咋怕淋雨,却也真防不住雨,走起路来不过两分钟,下半身就已精湿,再被那小风一吹,嘿,还真是有点瑟瑟发抖,只能靠加速暴走蒸腾热气了。这个景区萧条至极,看似开发不久,却已呈现出一些“年久失修”之气,武则天的“面膜”都快掉了,至于其他游人,自然是一个也无。我心知国保碑与“万羊碑”(大周封祀坛碑记)应该都在丘顶之上,但苦于正南面的破像后已被铁丝网拦阻(后面竟然还有一块菜地),地面还相当泥泞,绕坛几乎走满一周也能没找到适合攀援的野路,最终只得颓然而返,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烩面结束了在登封的首日之旅。
这段经历是在我首度登顶峻极峰之前一天,之所以一直没写这篇游记,原因正如我在上篇所述,我那时即已对暑假带闺女二刷嵩山(顺便也对于这篇游记)有所设计。说实话,我对于那些带孩子疯狂打卡各地博物馆以求所谓“增长见识”的操作颇不以为然,我觉得那些很多孩子不感兴趣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纯靠走马观花、生硬按词解说一遍,几乎不会带来真正的收获,所以我更为讲求一种深度参与、寓教于乐的手段。
这次再来登封的前一天,我们先去了一趟洛阳赏夜景,虽仅停留了短短几个时辰,但应天门-明堂一带的璀璨绚烂,在视觉上给她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我顺势随口科普了一些武则天时代的历史背景,这就得以形成了一些比较牢固的概念。同为历史遗址,像封祀坛这种对于孩子“没有亮点”的地方(博物馆中远古人类的坛坛罐罐其实也是一个道理),我显然就不会在这个阶段带她来。
我们续由“神都”出发到“登封”拉练,翌日再到“告成”观天,这是归途之前很轻省的半日旅程。告成撤县久矣(已经八百年了),如今是登封的一个镇,唯一具备旅游价值的便是观星台景区。观星台也算是个闻名遐迩的地方,为首批国保+世遗“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与武则天貌似倒是没啥直接关系。但来到告成本身,对于女皇封禅这件事来说,却是在逻辑上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
而且我发现观星台还真是一个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地方。据说当年周公通过观察太阳运行的轨迹,认为此处为天地的中心,于是立土圭测日影以定四时,所谓“天地之中”的源头应该就是在这里。周公当年的那些土木工具自然是连渣都不剩了,到了唐开元年间,在其旧址仿制了一套石圭表,名曰“周公测景台”,也就是进门后最先见到的那个“石器”。
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在测景台以北建观星台,即如今国保的本体。实际上它本身是一个相当精密的“天文仪器”,而且至今仍能发挥功效,若单纯以古建筑视之则显得有些狭隘了。楼顶观星这事咱不好说,因为已经封住不能上去,晚上景区也关门了噻,另外一个核心功能,则是测定日影,可以现场体验。
虽然由于平时完全用不到,我对于农历、节气、天文这些概念基本是小白,但在现场还是很容易很直观地理解了测影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午正时分太阳从台上的孔中投射落在石圭上的线来测定时节。我们在景区转完时大概11点,观星台旁边有一片日晷林,系复制的世界各地的著名日晷,眼见表盘上的午时将至,我忽然意识到,观星台的“工作时间”即将到来!我们决定再等一个小时,先出到外面找了间休息室坐下休息。一个多小时候返回,发现来了个“研学团”,在祠中现场做模型摆弄子午线啥的,场面还挺热闹,我本以为也是来观测日影的,结果就在还差几分钟的时候,他们竟然拍照打卡完,走了...
于是在快到午正的时候,场内又恢复安静,只我二人蹲守其中,但有一个问题在于,这时有乌云陆续飘来,以至日影时有时无。北京时间12点整,太阳的位置仍然不对,这时才体会到,原来真正意义上的“午正”,每天竟是有所不同的。我便在观星台和某“清华同款”日晷间来回切换,耐心等待,唯浓云时而蔽日令人略显焦躁。
有道是精诚所至,12:27分左右,忽然守得云开,日晷之上的投影,稳稳压在午正线上。我迅即跑回观星台下,只见日影果然方方正正、严丝合缝地投射在石圭之上,急忙掏出手机准备拍照。但就在那一瞬间,大片乌云再次将太阳覆盖,短时间内是很难再出来了,下面这张照片是两三分钟前拍摄的,多少还有一点偏差。
但那刹那之间的光影,我们毕竟已亲眼见证到,并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本次二刷登封之旅,也在那一刻完美落幕,收获满满,不虚此行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