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2025-07-30 19:28:48)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湾古镇

沙湾何

沙湾留耕堂

沙湾文峰塔

分类: 文保寻踪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93篇:广东番禺沙湾留耕堂
题记: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5年6月17日

我平素尊重科学,对于很多“封建迷信”&违背科学基本原则的行为嗤之以鼻,唯独对于“玄学”有所青睐。当然,这里所指的玄学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玄学(我其实也很难理解它的定义),只是在我过往的人生经历中,确曾经历过许多挺“玄”的事,且说最近的两次,一是去年在留坝张良庙的“仙人指路”,二就在本次沙湾之旅的前夕。

这次大老远跑去广州出差,一共只呆了两天半,我虽不便工作日在外“潇洒”太久,却也实在犯不着身心俱疲两天之后,第三天大早晨起来就去赶火车,这股腻歪劲自己心里也过不去啊...所以在如释重负之后,给自己放了半天假,算是“夹带私货”吧。至于去哪刷保,最初有两个意向,一是沙湾留耕堂,如果天气不好,则考虑室内的粤海关博物馆。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我是6月5日晚上买的广州的回程票,结果就在6日一早,我即在孔网收到一个订单,买家地址赫然就是番禺沙湾镇!全国那么多地方,这种事发生的概率之小(况且我有订单的概率就不高),犹如一张彩票刮中几万大洋,你就说玄不玄吧,反正我当时就给看笑了。得,这回也不用再做选择题了,就去沙湾古镇。

话说那几天天气是真不好,赶上了台风,每天的预报都是暴雨,降雨量数字看着挺吓人,不过前两天下来,我感觉对于广州的天气多少也摸着点门道,所谓“暴雨”与不需打伞,大概在几分钟即可丝滑切换。所以我意志相当坚定,并未考虑过改变计划之事,起了个大早前赴沙湾(好吧,起大早赶回程火车很不爽,但起大早出去玩还是可以的)。这地方看起来着实挺远,但广州的公共交通相当发达,可以顺畅坐到沙湾古镇南门口。结果刚下车,雨就来了,赶紧去游客服务中心寄存了背包,一人一伞,悠然冒雨进入古镇之中。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沙湾古镇南门

沙湾镇始于宋代,南宋时有广州人何人鉴(字德明,据说是广东著名探花李昴英的幕宾),在这里购置了一片沙田,“命诸子孙世为沙湾人也”。何为沙田?即因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发育而成的新田地,经过人工围垦,即可成为肥沃良田。最牛逼的地方在于,沙田还可以不断“滋生”,相当于“地生地”!当时沙湾这里应该还是海滨呢,我也多次看到过清代的舆图,香山县(今中山市)那边还是汪洋中的孤岛,你再看看现在的地图,即可感受出这几百年间的海岸线延伸有多惊人,这可真是“沧海桑田”最真实的写照呐。

何人鉴当时很可能对沙田的这种属性有所知悉,不得不说,他当年选择这里作为家族繁衍之地极具慧眼。加上何人鉴本就是士人,他的四个儿子在其教导下均取得功名在身,古时有这般天时地利人和,想不兴旺都难,要说“难”,恐怕只是在于如何传家,即古人所谓“富不过三代”。然而何家似乎并无此困惑,一代代传将下来,“沙湾何”人丁兴旺,地还越生越多(我不禁灵魂一问,为什么俺们的海河就不能造就沙田呢?),蔚然而成巨族,那种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恐怕连地方官府也难以直接撼动。

而始建于元代的留耕堂,便是沙湾何氏大宗祠,毫无疑问,这里就是几百年里“沙湾何”传承家风,凝聚族人的精神纽带。留耕堂的堂名得自不知何时由何人所书的一副门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后人耕。这后半句简直是神作,尤其是“心田”二字,境界一下子就上来了,搁在今世还特别贴切——土地都算是“国有”了,而且随着珠三角的高度城镇化,这附近我看也没啥沙田可耕,能耕的大概只剩心田了。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古朴的巷子

我沿着古朴而整洁的巷子走到沙湾古镇深处的留耕堂前,正值雨势最劲急之时,遂龟缩进堂暂避之,正好也可细览一番“沙湾何”的家族史,越看越觉咂舌——这是一个谱系可以上溯到先秦的古老家族,上面提到的被奉为“沙湾何”开基祖的何人鉴何老太公,都已经是第五十五代传人了。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沙湾留耕堂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仪门

留耕堂里面只有两进院落,空间不算很大,旁边也没再衍生出其他的支祠,这或许和它多舛的命运有关。留耕堂有历史记载的被毁至少三次,尤其是在康熙初年,大清力行海禁,强令沿海人民内迁五十里,何家再头铁也对抗不了国策,只能眼瞅着祠堂被拆毁。好在康熙海禁持续时间不算久,过了三十多年何家重回故里,又把它重新建了起来。以清代的底子外加文*时期的严重破坏,留耕堂虽名气很大,但直到2019年才得以晋升第八批国保。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八批)

民国时期的“沙湾何”似乎更为强盛,何家人掌握着一支颇为可观的武装力量,据说还有“海军”(小炮艇)。当地文史资料有一篇《沙湾狙击日舰记》,记载了1938年11月的一则战史:当时有日军兵舰一搜搁浅在附近河面上,沙湾的抗日自卫大队(装备有轻机枪、钢盔,大队长何端,人称“先生端”)闻讯主动出击,请注意,是主动!附近的农民也手持土枪等武器自发参战。后来鬼子又派来八艘小艇前来支援,竟然仍被火力压制,最后借着涨潮之机狼狈撤离了。这篇文章看得我目瞪口呆,这打的可是TMD鬼子正规军啊。同是抗战时期,我爷爷在河北老家参加了土八路,也就算是类似性质的武装吧,以前我专门和他聊过这段往事,他明确讲到,碰到伪军有时候会弄一下,但碰到鬼子肯定尥(因为实力差距太悬殊,刚正面纯属白送人头)。两相比较,沙湾民风之彪悍、自卫队之勇武也可略见一斑了。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中堂牌匾群

可惜不久之后沙湾还是沦陷了,但抵抗并未停止,除了何端的自卫大队,还有禺南抗日联防委员会主任何蹑天的人马活跃在南边的灵山一带。何蹑天的能量貌似也挺大,其老父何厚琚八十大寿时,据说竟然请动了常公为之题了一块匾,如今就悬挂在中堂之上。这块匾自然是复刻的了,复刻时为了找常公的落款,何家人还特意跑去奉化溪口复制了一份。我心想这么简单的事...找我啊,随便拿出一本同学录来,轻轻松松就给你办了。

除了武力了得,“沙湾何”在文教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们以家族公产兴办了学校(包括中小学,不同时期有沙湾中学、象贤中学、表正小学等校名),对于何家适龄学童全部免费,男孩女孩均一视同仁,甚至还有奖学金。有这样的底子,在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人才那是自然而然的,其中近现代最著名的一位,非何炳林院士莫属。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避雨留耕堂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沙湾文峰塔,嗨,借宝地也给闺女许个愿吧

当我从留耕堂出来时,“暴雨”果然已止歇,伞都可以收了。我另觅了一条路,途经文塔、三稔堂,来到了何炳林院士纪念馆。何炳林与夫人陈茹玉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同学,了不起的是,他们亦如钱学森那般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回国投身科学建设,后来成了夫妻院士,真可谓时代楷模。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何炳林&陈茹玉院士伉俪结婚照
(摄自何炳林院士纪念馆)

一上午的时间倏然而过,我打算在沙湾吃点“非遗美食”再走,也省得去火车上吃盒饭了,于是剩下还有些音乐馆、艺术馆啥的便已无暇再逛。路口有个同福酒家看着门面敞亮,乃就此落座,菜单上想吃的至少有十种,可惜我只一个人,最终只敢点了茶点与主食各一,即便如此,也快撑破肚皮了。

国保寻踪(193):太公慧眼择宝地,沙田万顷巨族兴——番禺沙湾留耕堂|静思斋
饕餮时光

其实这些年我已对古城、古镇之类的景点兴致淡泊(尤其是我们这边的),但这次却对沙湾古镇观感颇佳。我想这可能正是因为留耕堂的存在与当地生活的富足,仍然凝聚着相当数量的原住民在这里居住,这就保留下来许多原汁原味,同时,商业化也尚在令人舒适的程度。回来之后为写本篇查阅资料时,偶然看到何瑞澄所著的《我是沙湾女》,女作家细腻笔触之下的留耕堂与许多民国沙湾往事,让我这个局外人也颇生情愫。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对无比艳羡于这样的家族、宗祠,这种文化底蕴的落差,造就了宗族观念异常淡漠的我,恐怕,也还有我的下一代。忽然又想起了那句“心田留与后人耕”,不禁一阵惆怅。


                                     静思斋  于岳
                                     2025年6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