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太平寺,罕见的民国时期空军通信学校旧影(附正科第一期名录补遗)|静思斋

标签:
民国空军通信学校成都太平寺成都老照片航委会通信人员训练班 |
分类: 静思斋柜藏老照片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215)——1946年空军通信学校老照片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8429526033
原计划推出的“民国毕业季”第二弹,因故要推迟一段时间了,请见谅,今日还是接着来一篇民国空军的。
抗战时期主流的空军学校,有官校、军士、机械、通信、幼校五所(防空学校则有点难界定),除官校之外,其余均在成都留下痕迹(士、机、通三校主要就是在成都)。在这之中,我之前对空军通信学校(以下简称通校)的了解最少,这主要是因为,我既缺乏相关收藏,又很难从历史文献中找到关于该校的记载。
此前我有且仅有一本《空军通信学校正科班第十期同学录》,这还是该校迁台后编印的,算不得“大陆货”。2020年我据此整理了通校正科班1-10期同学名录,但该同学录中只有期史而无校史,我对于通校校史仍然几乎一无所知。在权威史籍《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中,通校也是毫无存在感,抗战时期的目录中竟然直接把它无视了,而正文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它仅有的少得可怜的一点痕迹...

在写本篇之前,我特意在网上搜了一圈,就没见能把通校历史整明白的(仅有的两份名录都是鄙人发的),甚至该校的校址具体在哪,恐怕都没啥人知道。近来我收藏到一组1946年的通校老照片,以此为契机对照校史研究了一番,算是搞明白了这些问题。
据校史记载,空军通信学校正式成立于1944年,是上述五校中最“年轻”的一个。但其实该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3月附设于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通讯人员训练班(一说通讯员训练班),此为训练空军通信人员之始。
迨抗战军兴,该班先迁南昌(未随同航校,此后改为直隶于航空委员会),后迁重庆江北公园,在第四期毕业后停办。1940年8月,该班在成都成平街某民房筹备复班,并更名为航空委员会通信人员训练班,先后招训了第五、六两期,1942年3月迁到盐道街四川省立师范学校旧址(因遭日军轰炸之故,师范此时已迁到圣灯寺),1943年底奉令扩大改组为空军通信学校,于1944年1月1日正式成立(但该校校庆纪念日则一直是按11月15日,即1954年11月15日是十周年校庆,这让我很费解),当时正在校的通信人员训练班第六期则改称通校正科第一期。
1945年间,师范拟迁回原校址,但通校拒绝交还,因此引发纠纷,在抗议中有师范学生被空军方面殴伤,形成舆论风潮。通校只好另择校址,适逢此时太平寺的空军士校已停办,校舍正好可以腾给通校,通校遂于1945年3月迁到太平寺。
我所藏这一组该通极其罕见的珍贵旧影,共计10张,包括全景、正门、升旗、游泳池、训练场、电话网等。照片背面有1946年12月27日同人落款签赠,似乎是繁体的“蔭”字,对比名录与在校时间,签赠者或为正科五期的湖北黄冈人张祖荫。这组影像显然是太平寺校址(盐道街时期的该校旧影迄今未见过),正门与士校时期相比,只是更换了门头而已。另从全景来看(大概就是站在正门顶上俯拍的),校园规模颇小,抗战胜利后,空军总司令部认为“现在校址,已不适用”,打算另迁校址并筹备分校,但或因内战爆发无暇顾及,通校一直就在太平寺,直至1948年“转进”至台湾冈山。
此前我收藏的《空军通信学校正科班第十期同学录》,该期即通校在台毕业的第一批人,1-10期毕业同学名录详见:空军通信学校正科班第1-10期同学录|静思斋整理。其中第一期为84人,但我本次比对校史时,发现人数存在不少差距,校史中所载第一期一共分为6个班,我此前整理发布的只是第6班名录,然而为何前5班同学的名录在同学录中无载呢?
翻到最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该期同学王栋麟写有一篇《正科班一期六班史略》,文末提到,自本期改为正科一期开始,受训时间亦增加至两年,在校期间可以获得比较扎实的学识,毕业后可投考空军参谋大学。但原航空委员会通信人员训练班1-5期同学则不具备这个资格,故去台后才有统一学籍之事,将该班1-5期比叙为通校正科一期1-5班,这样大家就都可以报考参大了。此事应是发生在1950年之后,也就是说,在《空军通信学校正科班第十期同学录》编印之时,这部分同学还不被视作本校正科一期呢。
对于他们来说,由于当年受训时间短,比叙学籍多少也算是“捡了个便宜”。不过这里面确实有位牛人,即第二班的陈光斗,他是1938年空军跨海东征的八位机组成员之一,去台后官至中将。这些幕后英雄虽然不像飞行员那么高光,但干的同样是高危工作,很多人是随飞机负责空中通信的,一旦失事则极难幸免,抗战中因此有不少同学壮烈牺牲,如周士铎等。今日顺便将这五班同学的名字做个补遗,由于校史为二次编辑,目测错字有不少,且别无更多内容了。
正科第一期第一班(1937.3.1--1937.8.1):33人
董蓬凌、陈伯祥、谢进、粟鼎、徐让泉、梁文华、聂成章、朱世权、许应蛟、远毓荣、徐福华、金振华、鞠征贤、季希绩、冯其粹、刘振旭、刘秀民、程文乐、杨建华、萧永庆、武宪文、许照孙、刘沛洪、任秀峰、方杰、郭凤栅、刘凝德、林士杰、张承尧、王佐之、陈训绩、曹春芹、马瞩平
正科第一期第二班(1937.8.1--1938.4.30):28人
吕鸿亮、金宝衡、徐必瀚、盛质卿、余启泰、林长富、马迅、盛亚东、朱镇国、林则松、夏榘、朱俊青、黄富德、吴建华、姜益湘、陈维昔、项金烘、沈克清、陈公奭、方光伟、王庆思、康衢、陈光斗、彭元龙、胡安文、曹君尚、张定华、赵宜俭
正科第一期第三班(1937.9.1--1938.5.27):47人
李国华、孙佑世、黄柏根、屠敏、陈泽远、栗威、谢中石、魏桢、关汉秋、邹炎、李鉴、姚家栋、黄明、章陶钧、傅清汉、李树德、俞诏瑞、唐棣发、张吟涛、杨铁珊、魏范臣、任廷杰、何士讷、梁标昌、贺立人、杨少霖、赵盛培、冯光液、左琦贞、汪有为、陈江虬、侯文浩、杨竣、赵经焕、张近智、王志强、戚宗义、曾劭谟、陈怀刚、杨家彬、赵环、凌伯宁、黄锦明、郭登明、陈有明、郭拔魁、赵澄生
正科第一期第四班(1937.12.1--1938.8.31):70人
周士铎、孙寂琴、傅克诚、周湘泉、孙长龄、陈良机、李文运、姚文楠、高九山、左运星、吴文甫、张明惠、王衢、沈志忠、王鹤皋、王咸咏、钟伟、丁光国、贡庭芳、荣印璜、寇新亚、蔡尚恭、王志汾、任自哲、袁戎、张翊聚、杨化南、蒋公建、周柏根、王达、施政、袁式侯、张剑声、程志毅、刘梓榕、谢光明、吴贻权、林木镇、袁必中、陈理沛、彭越武、赵文殷、申才炯、谷焕明、李鸿东、祝文生、陈功懋、梅元泰、饶昌顿、王瑞菊、何之艺、宋继瑞、唐正为、徐琏璋、卢超、龚志翀、王文安、阮祖康、汪复强、员瀛州、金广德、蔡健民、龚德大、王喜增、朱培垢、吕德勇、张效良、廖竟成、龙起清、龚应龙
正科第一期第五班(1941.2.1--1941.12.31):119人
喻友仁、田钟秀、陈福、张耀光、李齐、罗学纯、林芝龙、周武纲、张镇平、徐应鹗、郭耀庭、何林海、孙明毅、蓝乃昌、杨如柏、高学安、容富培、苏达熙、倪安良、黎钟鼎、陈天戊、张少珊、凌云、黄昌荣、游健足、缪文荣、梁宜苏、陈日阳、沈震球、贺瑞华、朱志群、林璇衡、杜津、兰广心、朱树民、宋振洲、沈思仁、竺士辉、王厚植、侣宪中、吴振霖、杨际春、任建西、胡先知、马艳、康诘、文必钊、郑启涛、张在震、邓福运、甘春荣、朱淦、沈吉刚、显谦祉、何瑞庭、王庆祥、刘大光、曾观涛、宗奇聪、张俊声、吴福尧、李玉声、张景藩、周文耀、陈一鸣、柳海泉、梁汝椿、刘梓树、李迪龙、胡人杰、李俊秀、张好勤、蔡樟、文官常、项朝廷、李德宁、周启源?、文宪进、李洪庆、唐冠瀛、黄同、王延耕、茅学成、张炳松、黄贺堂、金殿缘、罗永康、薛维城、杨志贤、徐鸿仪、江鹏飞、王建勋、姚官宴、陈笃亲、涂宗桢、张登科、任保圻、李三铎、游启兰、章文焕、樊云、唐星文、王书文、李育农、刘化平、谭顺林、陈章棋、孙泰昂、冯焕文、钱良俊、李馨美、王瀛成、赵庆羲、李朝英、涂向明、李澍、司佑思、徐延明、黄昭义
我以前还整理发布过该校高级班名录,详见:空军通信学校高级机务班历届毕业生名录(1944-1950)|静思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