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南也有“盟军译员”:抗战时期江西铅山鹅湖书院第三战区干训团外事班掠影|静思斋

(2025-06-22 10:30:36)
标签:

鹅湖书院

第三战区

盟军译员

第三战区干训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 静思斋柜藏老照片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212)——1945年第三战区干训团外事班老照片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暑假将至,今日把我旧藏的这张抗战时期国军某“外事班”老照片拿出来断舍离,以筹集旅游资金。照片中人佩戴着一款貌似挺特殊的臂章,看到这个班名,我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军统办的那个著名的外事班,这下来了精神,着手进行考证,假如真是的话,那足可以在我哥们孙兄(军统研究专家)面前吹个牛逼了。

东南也有“盟军译员”:抗战时期江西铅山鹅湖书院第三战区干训团外事班掠影|静思斋

考证起来其实也不算难,因为照片上缘的题跋:“我们在鵞湖外事班,卅四年七月廿日(注:1945.7.20)”已经指明了方向。“鵞”是鹅的异体字,我以鹅湖+外事班为关键字检索,直接就get到了答案。厦门大学1947级银行系毕业生刘玉民先生有篇《三进母校》的回忆文章,提到了他抗战时期的一段经历:

“1945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临近失败,当年5月我国为配合盟军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需要英语翻译人员,招收外语班。当时母校学生为着抗战,投笔从戎,有的参加青年军,有的参加外事班。我也参加江西铅山鹅湖书院第三战区干训团外事人员训练班。母校参加外事班的还有黄炳煌、蓝利贞、刘惟球、吴天林等十几人。原定训练三个月,后因急需,提前一个月结束。1945年8月初我们正要奔赴战场时,日本宣布投降。外事班暂留60名。我申请提前离队回长汀,三进母校。”(此事当时的《中央日报》也有报道,见下图)
东南也有“盟军译员”:抗战时期江西铅山鹅湖书院第三战区干训团外事班掠影|静思斋

这段文字对于照片中“鹅湖外事班”的来龙去脉实已叙述颇详,该班是由第三战区干训团开办,表面看起来与军统没啥子联系,经过一番查证,我得知该班的班主任名叫王正谊。此人是常公的表侄(其父王震南中将是常公表弟,曾任第三战区军法执行监),留美硕士,抗战时期回国,据说曾担任过第三战区外事处处长。为了搞清这个班&王正谊是否与军统有渊源,我又与孙兄进行了一番交流,最后基本确定是木有的,好吧,那这条线也就到此为止了。

失望是谈不上的,只是少吹了一次牛逼咯,何况我还迅速get到了另一个让我很嗨的点——这个鹅湖书院,现在竟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o,这张照片也就是国保旧影了哇!鹅湖书院得名于鹅湖山(就是照片背景那个咩?),宋时有鹅湖寺,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大儒曾相会于此,理学、心学两派展开了一场激辩,这便是我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它也为这里的文脉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后来遂有书院之诞生。

此后鹅湖书院时有毁废,抗战时期,顾祝同于书院旧址创办第三战区将校研究团,1940年扩充改组为第三战区干部训练团。该团下属班队名目繁多(不过相关文史文章中均没有提到外事班的),规模比之一些黄埔分校恐也有过之而无不及。1942年浙赣会战期间,该团曾短暂转移到福建建阳,不久后迁回。我以干训团的线索顺藤摸瓜,还真是从国史馆找到了点东西,该团裁撤前夕,顾祝同在申请暂缓的呈文中提到了一些更具体的数据:

“外事人员训练班,选训东南各大学三、四年级生96人,已*开学,预定于**结训...外事人员训练班为完成储备翻译人员三百人,案拟请保留续办。”

东南也有“盟军译员”:抗战时期江西铅山鹅湖书院第三战区干训团外事班掠影|静思斋

所以毫无疑问,照片中这九位都是大学生,难怪他们身着戎装,却难掩书生意气,照片背面落款者的姓名,似为“友向”,但他们是否为前面提到的那些厦大学子已再难知悉。外事班当时受训的主要内容,或许并非“专业知识”,而是怎样由一名学生成为一名军人,正如友向所写的这段受训感言:“二月的训练虽然没得到什么,但于生活习惯方面给我新的转变,这是我认为有价值的。新的人生需有新的习惯去配合。”

东南也有“盟军译员”:抗战时期江西铅山鹅湖书院第三战区干训团外事班掠影|静思斋

晏欢老师的公众号文章,经常有大量篇幅描绘抗战时期的“盟军译员”群体,文中那些精英学子主要服务于远征军、驻印军方面。而今日通过这张照片我才知道,原来在东南一隅,竟也组织训练了这样一批“准”盟军译员!区别大概只是在于,他们最终无缘参战,“新的人生”未必有啥不同,恐怕也没有那么幸运能被人记录下来。我今天有幸重现了其中的十个名字和九张面貌,另外八十多位前辈,还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吗?

东南也有“盟军译员”:抗战时期江西铅山鹅湖书院第三战区干训团外事班掠影|静思斋

抗战胜利后,第三战区干训团奉令于1945年9月1日改组为东南干训团,东南干训团原拟随顾祝同迁杭州,但不久后(大概在当年11月)即因“复员在迩,不合平时需要”的原因被裁撤,最终在铅山划上了句号,鹅湖书院的校舍据说后来转给了信江农业专科学校。

该团驻在鹅湖书院五年多,对文物颇有破坏,书院原有宋代舍利塔一座,为国内罕见之斜塔,1942年以容易成为轰炸目标为由被拆除,执行者是该团总务处少将处长范奇浚(黄埔六期)。当时因愤怒抨击孔、宋家族大发国难财而被流放到铅山“喝茶”的马寅初先生,曾大声疾呼保全古塔,却未能成功,令人遗憾的是,就连拆塔时“出土”的那些珍贵文物,很快也就莫知所踪了。

照片中的那座山门牌坊如今尚存,为明正德年之物,只是不见有“斯文宗主”四字,看来字迹或为后来重描的,不知有所本乎?高清扫描之后,倒是在远处的山头上发现了一些时代印记,也是黄埔同学录中所常见的“民国PS版”岳飞墨宝——还我河山,这显然已无法重现,不禁顿生“青山依旧在,人间几轮回”之感。但鹅湖书院的那抹掠影,无疑已让我心生向往。

东南也有“盟军译员”:抗战时期江西铅山鹅湖书院第三战区干训团外事班掠影|静思斋

夫人以前总问我,心为何总是那么野(仅针对“独游”哈)?此际好像忽然有了答案:阅过的东西多了,心也就野了...阅是走心的阅,我觉得这种感觉是一分钟怒刷几十条短视频所get不到的。希望我明年能get到铅山,get各种愿望三连。


                                     静思斋  于岳
                                     2025年6月2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