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2025-02-13 09:05:03)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土楼

南靖土楼

五更寮土高炉群

南靖德远堂

分类: 文保寻踪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73-175合篇:福建南靖土楼、五更寮土高炉群、德远堂
题记: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5年1月20日

冬天旅游,只去温暖如春的地方第三季——今年选择了福建漳、厦。我原还有些担心闽南不如前两年去的广东那么暖和,结果发现那是相当舒适,天公作美到了几乎满分的境地。此行最感轻松的半日是在漳浦(前篇已述),而期待最高的地方当属南靖,它也果然没令我失望,南靖的一日之旅,可谓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南靖最著名的旅游资源无疑是土楼,但核心景区的位置相当偏远,小景点又颇为分散。以我亲身之经历,我觉得想要凭借公共交通“穷游”,并不特别顺畅,我们全家六口包了一辆七座车,反倒是最经济快捷的选择。下高速后路分两岔,往左是田螺坑,往右是云水谣,两个景区的“入场费”都是90R,听司机的建议,我们按顺时针方向从田螺坑走起。

在这一大片景区里有国保三项(大项,不算子项),其中的五更寮土高炉群颇显“神秘”,地图上只能找到五更寮村,土高炉的具体位置则不清楚,事先觉得能不能看到是个未知数(因为带着老小不可能专程去找)。这个担心倒是多余了,因为路上有明确标志,并无错过之虞,路边一停,我下去菜地里拍了几张照片,便告了事。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国七:南靖五更寮土高炉群

这大概是我寻访过最“年轻”、最名不副实、最不具备旅游价值的一处国保了。田垄之间,有铁网围起了八座高矮不一的“砖石建筑”,若是不明就里,远远望去搞不好还会以为是啥子“舍利塔林”。其实,这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在五更寮开设的一个“铁厂”(我还专门看了当地一份矿物调查报告,五更寮这里并无铁矿,大概只是山上“燃料”多吧),由于没能炼出哪怕是一斤合格钢铁,第二年即被废弃。在那个狂热年代,此类东西在全国或许漫山遍野,但几十年之后基本已消弭无踪,五更寮这几个土炉竟成了极其稀罕的物件。我想它们能保留下来的唯一原因,是在深山老林里也没碍着谁事,人们拆都懒得拆吧。此处得以立项国保,若真是出于“以史为鉴”的考虑,那我倒是深表激赏。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南靖土楼旅游图

如果你对“文物”感兴趣,看到它的牌子时不妨停靠一下,否则整条线路相当于一个环线(见上图,标红的是我们到过的),不必再走回头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前行不远,便是此行的“正主”——土楼。田螺坑土楼群如今有个颇为形象的绰号,名叫“四菜一汤”,从上观景台俯瞰,“此宴”一览无遗。我特意选择周一来此,谁曾想这种偏远的地方,仍然是游人如织,狭小的平台之上,一些老娘们猴急抢占位置拍合影,不停向前推搡,搞得赏景兴致全无。如今的土楼热度竟至如斯!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四菜一汤”(上观景台)

其实要说起来,土楼真正被世人关注、得名不过四十余年(永定土楼比南靖土楼更早一些被“发现”,但开始叫“土楼”恐怕还是在80年代),但自打它们“现世”以来,便以其遗世独立的姿态,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热情,尤以2008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名声如日中天,相关研究著述摞起来恐怕比我都高了。带着参观时产生的诸多问题(主要是我对于“传说故事”之类的说辞不感兴趣,更愿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它们),这两日来,我拜读了顶级专家黄汉民、曾五岳诸先生的大作,终是对福建土楼(这个国保项范围很大,但列入国保的土楼只是很少数)有了一个较宏观的认识——虽然我实地走访过的土楼数量相当有限,目前也仅限于南靖。

据此我纠正了先前的一个误区:福建土楼虽贵为世遗+国保,但其核心内涵在于这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却未必都是古迹。就比如眼前的“四菜一汤”,便均系近现代所建,历史尚不足百年(1930年起在清嘉庆土楼废墟上陆续兴建,原楼似毁于兵乱匪祸)。当时我见到某楼介绍中写着建于1966年便已啧啧称奇,显然解放后还有继续以“古法”兴建土楼的情况(恐怕为数还不少,但现在似乎没了),而这自然就不是出于防御的考虑了,或许这仍是在这种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下,一揽子解决大批村民住宅问题的最佳选择。平心而论,虽然那时科技与生产力已然大幅发展,但在偏远贫困地区,生存条件与古代相比,似乎尚无本质上的改变。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黄家的“四菜一汤”某楼(闺女摄,我的低端手机无此功能)

置身在这古朴的民居之中环视四周,虽然旁边已弥漫着一些商业气息,但仍能油然而生一种时空错位的代入感。如果我只是自己一个人,我想我是愿意留在这里睡一觉的。区别只是在于,我遐想联翩一番之后,拍拍屁股走了,是一瞬;而古时候先民困居在这小小的方圆中,对于很多人来说,则是一辈子...我不禁就地赋诗一首曰:

土木作巢避山野,客从北地万里迁。
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难窥人世间。
(鉴于后续的那些发展,在标题中我把“难”字改成了“终”)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即兴赋诗地

我想真正给土楼原生态带来翻天覆地改变的,恐怕还是近年旅游业的勃兴。归纳起来无非两点:交通与通信,这两个通了,也就全通了,余下的浑不是问题,就像我这般源源而来的人与钞票,已感受不到有何阻隔。但这对于土楼本身(尤其是它们与山水之间原本的那种融为一体的协调感)究竟是好是坏,只得由后人评说了。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四菜一汤”(下观景台)

继续前行便是裕昌楼,里面有“义务导游”与“义务摄影师”。此楼很著名,也颇具特色(其实我觉得每个土楼都有自己的独特韵味)。一是家家户户都有井口,伸手一舀就有水,心血来潮之下,便随“导游”去她家里体验了一番“茶道”,顺便攀谈了些旧时生活种种,倒也有些收获/收货;二是三层往上的支柱“东歪西斜”,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瑕疵造成,但总归楼一直还算安稳。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刘家的“东歪西斜楼”

唯对于此楼历史的介绍,多称建于元代,为现存最古老的,我对这种“高攀”则有些嗤之以鼻。实际上若以万千福建土楼真实的“建筑年龄”(而非传说中提到的故事与“始建”)论,恐怕并无早于明嘉靖以前者。这并不是我扯犊子,国家文物局对其中少数列为国保的佼佼者,断代也只是“清至近代”,当代的田螺坑都已列名国保,而如今所谓“元代”的裕昌楼还停留在省保,这是不是已经能说明一些问题?

再往深处走是塔下村张家,这里是另一处国保“德远堂”之所在。德远堂即张氏家庙,在一众土楼之中,它能横空出世独占一项,已足见不凡。但由于地处偏狭,车都开不上来,一般的团队似乎不往这边拉,让这里原始风貌保存得最好,也几乎没有商业化,站在德远堂后山俯瞰这方“净土”,实为南靖之行最感心旷神怡的一刻。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俯瞰德远堂

明宣德元年(1426年),永定人张小一郎(南宋汀州知府张化孙后裔,这个家族的繁衍能力太强了...)一家三口迁居于此,单枪匹马开创家业,至明末已成蔚然大族,遂有宗祠之肇建。清季,塔下张氏开始有人读书入仕,据说取得功名者,得在宗祠前立一座石龙旗杆,我还真没在其他地方见过。我一数足有二十余根,惊出一身白毛汗,难道在这深山老林里也出了个如此牛X的科举世家?详阅门前之介绍后不禁莞尔,原来大多是“恩授岁进士”(即县学中未能中举的秀才,论资排辈作为岁贡生入国子监,实际功名还不如举人),“真进士”实际只有一人——第十五代张金拔,道光六年登第。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德远堂——张氏家庙

让我略想吐槽的是,这个介绍牌大概是用电脑软件直接繁简转化的,错字之多简直令人发指,歲进士好几个写成了“葳进士”、“蔫进士”,最初看得我一脸懵逼。就连光宗耀祖的张金拔,第十五代竟也写成“第是五代”(这个显然又是拼音输入法了)!祖先有灵,不知作何感想。而旁边那块国保碑,也是怎么看怎么怪异,仔细一品,才发现它并不是官方立的(无某级ZF落款),而且落款时间竟还提前了一年(德远堂所在的第六批国保实为2006年5月公布)。

但不管如何,张家逐渐成为了“士族”,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走出山村,见了世面,无疑又比明代更上好几层楼。如今张小一郎这一支的后人,海内外已有万余人之多(似乎在海外的更多),许多人在政、商界取得颇高成就,在他们的众星捧月之下,祠堂也日渐低调奢华。据说台湾张氏后人还仿照它的形制,在台南建了一座一模一样的德远堂呢!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张家的顺昌楼

门前半月形小池中的活水不知从何而来,我望着里面的旗杆倒影,尤为赞叹,对后世子孙来说,还有比这更好的励志方式吗?相比之下,如今的各种“毒鸡汤”式说教,简直是弱爆了...德远堂下的顺昌楼,应该还是张家的聚居地,里面养着鸡、鱼,贴着各家集资办“观音戏”的大红清单...这是我此行唯一体验的“纯粹”土楼。看的有些饿了,遂赶紧找地方解决中饭,然后继续游览“云水谣”。

云水谣原本的地名是长教村,2006年因电影《云水谣》在此拍摄(仅是取景,并非故事在此发生)而逐渐知名,后来干脆改了名字,电影能拍出这种影响力也是够可以的了。这里商业氛围更浓厚,看起来比田螺坑那边也更热门,哪哪都是人,又赶上了枯水季,电影中那种唯美的诗情画境却是很难再现了。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云水谣的枯水季

进入土楼后拥挤更甚,玩得便显草率,论体验感还是上午在田螺坑更好一些。云水谣的土楼倒是各有特色,简家的和贵楼是稀见的五层方楼,如此厚重之建筑竟是建在沼泽地上而不沉,实乃一奇。简家也出了一位真进士,我发现但凡出了进士的门第,楼里都会挂一块“进士”匾以“炫耀”之,看起来这就是古代土楼人民光宗耀祖的天花板了。简逢泰,自幼有神童之誉,在当地留下不少机智的传说,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及第,惜太平天国余部祸乱漳州时,简逢泰正好居于府城为父守制,城破不屈被害。假如他是身在土楼祖宅,兴许便能躲过一劫了。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和贵楼没拍啥照片,就用张进士楼的内景吧

距和贵楼不远的“进士楼”(原名德和楼),为简逢泰之孙重建,门口坐着老乡招徕生意,五块钱一位便可登楼,它也成为我唯一“零距离接触”的土楼。怀远楼,《大鱼海棠》的取景地,仍然还是简家的,进到里面,还有一个“内环”,让空间更显逼仄。国民革命军北伐之际,当地农民组成农军三营相助攻略漳州,简氏族人简昌时为第三营营长,时任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亲笔题赠“助我义师”牌匾一方,幸存至今,亦堪称珍贵文物。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简家的怀远楼

据说云水谣夜景很美,我颇以未能领略为憾,这促使我昨天看了一遍电影,品味着里面那些熟悉的场景。直到陈坤被雪崩吞没时,我才猛然想起我定然看到过这个画面,也就是说,大约二十年前我看过这部电影,但几乎全然没留下记忆。而以如今之心境(这些年,我接触了太多找不到长辈踪迹的后人),再看这种反映民国年代亲情离散题材的电影,竟是极感伤怀了...

国保寻踪(173-175):累世同堂守孤寂,“天眼”终窥人世间——福建南靖土楼、土高炉与德远堂|静思斋
重温《云水谣》,我显然也站在过这棵树下

(尾声:这几日看书,我才知道原来福建土楼还分“客家派”与“闽南派”,两派虽然联手申遗、同列国保,但为争出谁是鼻祖,相互之间挺不对付,一如历史上的客家人与闽南人,那是以“械斗”闻名全国的,现在改用键盘了。而我们所到的南靖,地处两大民系相互交融的结合部,我们这次参观的这些土楼,应该均属“客家派”,即便如此,南靖与同属“客家派”的永定貌似也暗暗较着劲呢。

本篇是国保“三带一”,篇幅上很难再展开多谈土楼,假如日后还有机会来漳州,当着意看看“闽南派”,届时再作No.173的续篇便是。)


                                     静思斋  于岳
                                     2025年2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