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振大汉之天声——陆军辎重兵暂编汽车第一团官兵名录|静思斋

(2025-01-13 19:41:36)
标签:

抗战知识青年从军

青年远征军

西南联大

西北工学院

分类: 史料整理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94)——1945年陆军辎重兵暂编汽车第一团官兵通信录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7806540724

归还失去的荣誉(晏欢老师金句)再度开启!

两年多以前,我曾发布了一篇寻找抗战时期国立西北工学院从军学子高伯庸先生的小文(详见:归还失去的荣誉——国立西北工学院浙江绍兴籍学子高伯庸抗战从戎的雪泥鸿爪|静思斋),其中引用到了一册《陆军辎重兵暂编汽车第一团官兵通信录》,该团(以下简称汽车一团)即高伯庸当时所在的部队。不久之前,有一位研究盟军译员的刘先生循此找到了我,这份史料遂再次被我从柜中取出查阅。

振大汉之天声——陆军辎重兵暂编汽车第一团官兵名录|静思斋

先来说说这两年多与之相关的一些变化吧。文中提到的叶铭汉院士那时还健在,但也在三个月前作古了;寻找高伯庸只差一点就取得了成功,当时有一位高伯庸所在单位的读者给我留言,说认识他家人,会想办法去联系一下,最终却没有了下文;故纸漫谈已更新了百余篇,而我所说的“汽车一团的史料且容日后再表”,这个“日后”,转眼就过了两年多,且差点变得更长...

说来惭愧,这两年来,在史料工作方面我大部分精力用于黄埔名录的增补,余则较少上心,平素千头万绪过于繁忙,耽搁下来的线索与积欠的文稿自是不少。即便是2023年10月参观南开大学时,我在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背面的抗战从军同学名录中发现了三姥爷刘克果(后改名刘放,曾任河北师大艺术系主任)的名字,也鬼使神差般没有联想到一年前曾经摩挲过的这份史料。

振大汉之天声——陆军辎重兵暂编汽车第一团官兵名录|静思斋
三姥爷旁边就是邹承鲁院士

这次我重新翻阅它时,随手就翻到了高伯庸所在的页面,只再往后翻了一页,一瞥之下,骇然看到了我三姥爷的名字!原来他与高伯庸,竟是汽车一团二营六连的同连战友,两个人必然相识!这个震撼的发现来得似乎迟了一点,让我一时竟有些无语凝噎。

振大汉之天声——陆军辎重兵暂编汽车第一团官兵名录|静思斋

三姥爷是四川威远人,1942年从自贡蜀光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南联大,联大复员后选择了北大,改入哲学系,毕业后随即投奔冀东解放区参加革命,认识了我三姥姥。上述那些学历信息,是我2023年从南开回来之后在网上查到的,而且还看到了他年轻时的照片。其实我对三姥爷的记忆颇为模糊,因为他在我十岁时就去世了,当时我对他的往事自然全无所知,只记得是个轻声细语、有点唯唯诺诺的老头(据说是被关牛棚之后发生的变化)。后来虽然知道了他曾参加过远征军,但儿时的那些印象,怎么也很难把他和一位英姿笔挺的热血军人联系起来。因为那时还看了他蜀光同学王蜀龙的访谈,我一直以为三姥爷也是盟军译员,但由于我向来不喜群聊,也不好意思为此去麻烦晏欢老师查美档,就没再继续跟进。

振大汉之天声——陆军辎重兵暂编汽车第一团官兵名录|静思斋
后排右是三姥爷(此照片引自《西南联大从军学生中的蜀光校友》)

如今我终于准确知道了他所在部队精确到连级的番号、具体军衔(下士驾驶)、以及从军的详细经历。关于联大同学的这次从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青年远征军》(作者闻黎明)、《叶铭汉院士忆中国青年远征军》(作者柯尊科)两文已做过全景式详尽描述,我在此仅略述大概便是:

1944年10月,国府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从军,编组青年远征军,西南联大也分配到了具体名额。不过当时抗战已现曙光,两党在政治上的对立却日渐深重、国军中的诸多弊端也人尽皆知,联大同学最初对于这次从军运动的响应并不甚积极。适逢当年12月初贵州独山沦陷,陪都重庆震动,同学们的血性与责任感瞬间被激发。再加上由校方出面向常公呈请得到“纯粹的国防军”的承诺,以及给予从军同学的优惠政策,一日之间,即已超额完成征兵任务(西南联大分配名额100人,最终自愿参军者266人),这是“西南联大的光荣”。这其中甚至有年轻教授和不少即将毕业的同学,毫无疑问,他们本可以选择一条更安稳、更有前途的路。

我三姥爷就是这时投身抗战的,他与其中187位联大同学被编入了青年军207师。1945年2月,他们从昆明巫家坝机场起飞,经被誉为“死亡航线”的驼峰航线到达印度汀江,在这里,他们未来的工作被确定为汽车驾驶员,不久之后,即前往蓝姆伽的汽车训练学校受训。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展现出了极高的素质与执行力,得到了“空前良好”的评语,3月底在汽车学校全体毕业,无一人不合格,创造了该校的纪录。

此时,他们的番号已经改为陆军辎重兵暂编汽车第一团。团长简立少将,给这支部队取的代号,名叫“天声”——昔日班固有云,振大汉之天声!1945年7月,汽车一团接收了一批美国援助的军用汽车及物资,奉命启程回国,他们在酷暑之中历经13日之艰辛,首批车队于7月18日抵达昆明,在月底之前各批陆续全部返国。经过半年多的锻炼,同学们一改书生面貌,各个体格健壮,脱胎换骨,联大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振大汉之天声——陆军辎重兵暂编汽车第一团官兵名录|静思斋

大概就在归国后的这一时期,汽车一团编印了这册通信录(落款时间为1945年7月,叶铭汉院士回忆中提到的,应该就是这一本)。而同学们很快就迎来了抗战胜利,鉴于在军中还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立即离部返校继续学业,而开明的团长简立将军,对此亦给予了便利。

简而言之,他们投笔从戎的半年多,相当于跑去印度上了个“驾校”,然后再把车开了回来,连枪都没摸过,也没能真正上战场打鬼子,即告收场。团里同学们的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大学不等,从某种程度来说,对于这些西南联大同学来说,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了(因为他们认为开车并不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也难怪一些同学颇有些意犹未尽之感。当然,这个并不是他们所能决定的,也并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爱国热忱与历史贡献。我三姥爷和他的袍泽们当年的一腔热血,最终浓缩于这册通信录中,这是专属于他们的荣誉,却也成为他们日后蒙受的许多不白之冤的“原罪”...

我立即决意将这份史料重现,“归还他们失去的荣誉”,利用前后两个周末的时间(因为周末家里通常“环境嘈杂”,干不了很多需要过度用脑的事),完成了这项工作。经我盘点,1945年7月时,汽车一团官兵总计1287人,排长多以刚毕业的黄埔十九期战车兵科(机校战五期)毕业生充任,士兵中出身西南联大(含先修班)的计有162人(其中有叶铭汉、邹承鲁两位院士,还有很多人成为其他领域的顶级精英)、西北工学院127人(我之前写过的“老熟人”高伯庸、邵喜灵等都在其中)、西北农学院(含附设高中)65人、云南大学27人...其余多为云南、陕西两省的高中生。甚至还有几位原黄埔出身的上尉,充当下士班长或下士驾驶,这得是犯了多大事才被一撸到底的?此通信录的原主殷祖藩只是云南陆良一位普通的中学生,与那些赫赫有名的袍泽相比,只是默默无闻的一个人,我没有查到关于他的任何记载。

振大汉之天声——陆军辎重兵暂编汽车第一团官兵名录|静思斋

为了能让史料更为丰富,这次我特别加上了他们的出身院校,工作量因此激增,前几年我搞过一份新一军的名录,就完全没敢这么干。不过受篇幅所限,学历信息只能精简到学校,其余专业、年级等信息从略,即便如此,也是一份30页巨大的篇幅的史料了。今作为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史料工作的第一弹,特此致敬!(汽车一团官兵名录可在我公众号查阅,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qOix2Y04c1niYyNpvChN2g

我为家族中有这样一位抗战老兵而感到无比骄傲(我爷爷虽然也是,但情况毕竟有所不同)。如果我三姥爷还活着,我会当面向他敬一个军礼。


                                  静思斋  于岳
                                  2025年1月1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