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2024-10-12 09:54:28)
标签:

黄埔军校第一分校

黄埔军校洛阳分校

五代十国

李茂贞墓

宝鸡金台观

分类: 文保寻踪
本篇亦列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66-167篇:陕西宝鸡李茂贞墓&金台观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4年9月27日

第二站:宝鸡

洛阳分校迁校汉中的主要原因是敌机肆虐,洛阳屡遭轰炸,教育难以正常开展。以我目前所知,该分校14期学生西迁至少分成了两个批次:3总队1、2大队始于1937年11月间,4总队5、6中队是在1938年1月,至于3总队3大队,时间应略前于后者,是否为同时出发,尚不十分明确。上述这两批的行军路线,则都是一样的。

1937年11月某日夜间,第一批师生从洛阳金谷园火车站登车出发,彼时陇海铁路刚修到宝鸡,火车的速度也慢,第二天天黑了才到达终点,但这一段路能以车代步,总归还算比较轻省。而如今我乘高铁从洛阳到宝鸡,仅需两个小时出头,其实我买的第一张票是夜间的绿皮车(约九个小时,第二天早晨到),原是为了契合当时坐夜车的感觉,后来担心慢车晚点影响后续行程才临时改签,因此当晚就抵达宝鸡歇宿,得到了更充分的休息。

王玫斗(14期4总队):“宿营后,同学们外出在街上走动一番,看到很多挂着招牌的‘书院’,书院在清朝时讲学地方,现在不应该有了,那是做什么的,有国学院,那是卖书的书店,但是里边看不见有书,可是有好多年轻妇女,化着浓抹艳装、妖冶作态,大家又不敢向里走。回到驻处,队上的官长说明这些是妓院。”

为了第二天坐车方便,我选择住在宝鸡站附近,宝鸡城市的形状是扁平一条,从南站过来实际上还挺老远。宝鸡站这一带则是以前的老城区,如今铁路以北,颇显老旧凋敝之气。放下行李之后,我也出去浏览了一番夜色,别误会,“书院”这些东西明面上是没有了的,我只是想找点宵夜(着急赶路没吃晚饭),惜旁边的臊子面馆已歇业,未果。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宝鸡夜行

由于中午就要奔赴下一站,我在宝鸡可用于游览的时间实际也是只有四个小时,故没法跑太远的地方。正好附近有著名国保两处,遂成我之目标,起了个大早,即先前往远一些的“大唐秦王陵”。最开始乍一看到这个名字感觉还挺燃,必然都会先想到李世民有木有,我惊讶了几秒钟才反应过来,躺在这下面的应该另有其人。

我心说大唐还有皇帝敢再封秦王?后来发现貌似还真有。这位秦王李茂贞本名宋文通,与皇族血脉八竿子打不着关系,这个国姓当然是山寨的。其说来还是俺河北老乡,以丘八出身,凭借镇压黄巢起义与朱玫叛乱时的扈跸功勋,30岁时官拜节度使,唐僖宗钦赐姓名李茂贞,字正臣。此后李茂贞官爵节节高升,颇能得部众拥戴,稳稳割据于今宝鸡这一带好几十年,唐末即已封王(关于李茂贞的王爵,有岐王、秦王两个,岐是非常明确的,秦则史书中的记载多有不一。我对于晚唐五代历史素不热衷,此番虽借机恶补了一些,但想弄明白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也不容易。初步看来,秦王的封号似乎真是唐昭宗先封过,后唐庄宗续封在后,如果确实是这样,那“大唐秦王”倒也算得上货真价实——虽说后唐人自称“大唐”也没啥毛病)。

曾经无比强横的大唐王朝,在黄巢起义之后,实已到了分崩离析、苟延残喘的境地。人心不古啦,像李茂贞这种拥兵自重的藩镇势力,哪还有赤胆忠心之臣,谁还没点百尺竿头的野心?相比之下,李茂贞到底没有走出最后那一步(弑君、称帝),这也许在于他之前被朱温、李克用等人打怕了,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以明面上的称臣,实际上当着自己的土皇帝,留着这番余地,在乱世中便也是游刃有余,故父子两代秦王均得善终,生荣死哀。如此看来,李茂贞可谓通透明达之人。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李茂贞卒于凤翔府宅邸,时年69岁。过了一年多(应该是营建这座大墓的时间),迁葬于这片山塬。此处其实离凤翔府并不近,是李茂贞早年葬父之所在,“归附于先考大茔”除应是他本人遗命之外,这里应也是一处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

李茂贞大墓这般大马金刀摆在这,此地还因此得名“陵塬”,从来就不是啥秘密,自然向来招人觊觎。事实上此墓的抢救性发掘,也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盗墓行为猖獗,这里“山高皇帝远”,防不胜防,为了避免更大损失,文物局干脆自己动手算了。成果可想而知,随葬器物早已被人“摸”干净了,但大墓本身(诸如墓道、壁画、砖雕、墓志铭等等)仍极具文物价值。发掘完成后,遂就地建馆,开发为一个旅游景点。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大唐秦王陵”

如今这里仍挺偏僻,坐车上来时绕了好几道湾上坡,地形看着比较复杂。景区八点半开门,我到得早了点,只好在门口结结实实吹了会西北风。仰头看到正门上牌匾,“大唐秦王陵”乃贾平凹所题,毫无疑问,这五个字个个飞扬着招徕游人眼球之意。“大唐秦王”前已谈及,而按照我国约定俗成的传统,帝后的墓葬才可称“陵”,李茂贞墓称之为陵则略显浮夸——虽然其营建墓葬时确也多有僭越之处。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李茂贞墓神道

全场的游客仅我一人,右手边似是值守人员整的农舍,清晨鸡鸭鸣叫个不停,还有黑狗一条盯着我这位不速之客,目光颇不友善。我哈哈一笑,沿正中笔直的神道向前,其尽头便是“秦王殿”。殿内墓道两分,右手边为李茂贞,左手边是其夫人刘氏,死后按例合葬,同茔而不同穴,墓道并不连通。我先下右手边李墓,其墓道颇长,耳边还伴随着陶笛名曲《故乡的原风景》,忽而音乐声停止,只剩我一个人橐橐的脚步声在地宫中回荡,氛围感间拉满。墓室尽头有李茂贞石像一座,已被早年的游人摸出包浆...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李茂贞墓道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李茂贞石像

被李茂贞称为“皇后”的刘氏比李茂贞多活了十九载,当时短命的后唐已然垮庄,其头衔成了后晋诰封的,这两口子一个大唐秦王,一个大晋秦国太夫人,着实很有意思。刘氏墓甚至更为奢华,形制与李茂贞墓也颇有不同,体现着从唐到五代葬俗的某种变化,具有标杆意义,一些精美的砖雕当时甚至是当时国内首次发现。兴奋的考古工作者直接在墓室里对瓶吹起白酒,慨当以慷。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秦国太夫人刘氏墓端门

我一个人在李茂贞墓里上上下下,玩得实在挺尽兴,然时不我待,必须要走了。原路下山,快到底下时便是金台观的西门(上山时路过)。与偏僻荒凉的李茂贞墓不同,金台观这里向为宝鸡名胜,又与宝鸡站毗邻,当年军校师生在宝鸡宿营时,有些人很有可能曾经来过。只是不知道这里当年是否也是“书院”。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七批)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金台观

金台观创于元末,据传曾是张三丰的修真之地(关于这位在明代即已被神化的“神仙人物”,我觉得他很多所谓仙踪是“不科学”的,对此没有兴趣与必要去深究,所以只用“传说”简单一提便罢了)。后经明清两代的增建,形成了一片颇有规模的道教建筑群落,这其中还依地势间或以窑洞为殿,别具地方特色。1941年,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大致可理解为今地级市)自凤翔迁宝鸡,即驻于金台观,这是宝鸡取代凤翔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肇始,大概也是受铁路之惠。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宝鸡八景之“金阁流霞”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还真有个书院

观里住了不少道士,大约都是以“武当派”自居的。顶上面还真有个金台书院,修的有如太和殿,好生气派。书院没开门,但这里视野倒是挺好,向西望去,略见陵塬风貌。景区深处似乎还在开发,这一带的旅游资源今后看来会相当可观。不过也许是因这些年走访了太多古建,我对于金台观倒别无太多感触,眼瞅着日上三竿,遂下山往车站疾行不表。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陵塬远眺

一上午的时间飞速而过,宝鸡尚有许多我想去的地方不及安排,且留待下次吧。前一晚心心念的那碗臊子面,临走时倒是吃上了,多留了一份美好的回味。火车轰然发动,下一站凤县,就在箭头的方向,我也正如当年军校师生在宝鸡那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抗战西迁路第二站——陕西宝鸡|静思斋
向下一站进发


                                   静思斋  于岳
                                   2024年10月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