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奇趣记(1):在西工兵营意外发现民国时期洛阳中学校歌的两大奇闻|静思斋

标签: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民国洛阳中学河南省立洛阳初级中学刘峙黄佩芬 |
分类: 史海一粟 |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我这次重走黄埔洛阳分校西迁路的过程中有两大奇遇,对我来说,也可以说是奇趣。这第一个奇遇,正是发生在西工兵营中,我在游记正文中本想简单提一嘴,却没找到合适的契机插入,遂单开个附篇吧。结果在搜集史料时又发现了关于此事更神奇的第二个奇闻,让我一下嗨翻了,自然又是一番查考,及至动笔写下此段,已是昨晚半夜十一点了。
民国洛中校歌奇闻一:旋律竟是“舶来品”!
当时我正在西工兵营——也就是如今的“洛阳抗战纪念馆”第一展室,看完刚要步出,突然响起一段歌曲,我下意识火耳金听了一句便诧异了,诶?肿么是曼联队歌的调调呢?无需怀疑我的这个判断,我自问对于音乐与足球领域,那是颇有造诣的...
极度好奇之下,我又走回展室,找到发出歌声那地方,从展板上的简谱和歌词确认,播放的是民国时期的洛阳中学校歌。为防空口白话,我还特意录了一小段,方家一听便知(视频这里上传不上来,可在我公众号文章查询)。我素知曼联乃是百年老店,成立时间当远在洛中之前,所以很自然觉得,这校歌必然是“拿来主义”,作者则可能是在带英喝过洋墨水的人(我心想难道还是曼联球迷?)。昨天写游记时,自然也就查了这个素材。
且先来说说这里为什么会放洛中校歌?洛中当时的全称是河南省立洛阳初级中学,其前身是成立于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河南府中学堂,其后历经发展,被胡适誉为“中国最好的二十所中学之一”。1935年,该校与省立第三女中合并,周筱沛(1901-1989,又名周勤学)担任校长,这位很了不起的新时代女性,思想开放,在北京女师大求学期间就参加过著名的“三·一八”运动(刘和珍于当日死难),她也是洛阳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周筱沛当时被“我党”认为是“同情分子”(即并非党员,但思想上倾向并同情“我党”),在她的领导下,洛中氛围活跃,许多师生都是地下党员,成为“我党”在教育界的重要阵地,周筱沛对此也充分支持,心照不宣。所以在这个名为洛阳抗战的“党史陈列馆”里,当然有其一席之地。
好了,背景已经简单介绍完,我们接着说旋律。在查证这件事的时候,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在英文与外国历史的造诣,那是相当可怜...原来那首《Glory
Glory Man
United》,只是曼联的第二首队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使用,一时间我有些懵逼,难道是曼联队歌抄袭洛中校歌?当然,我很快就明白了真实情况:
这个旋律起源于很久以前英国清教徒的赞美诗,后来随移民传入美洲。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联邦军队为纪念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将其改编,在军中广为传唱,后经朱莉娅·沃德·豪(Julia
Ward
Howe,现代母亲节的倡立者之一)女士重新填词,这就是美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共和国战歌》,据说直到八十多年后的二战,美军士兵仍是唱着它走上战场的(看来我看美剧太少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来听听。
洛中校歌的旋律虽然有一些改动,但定然是“师法”了《共和国战歌》,这一点毫无疑问。这就引发了我对“作者”的好奇之情,然后,就意外揭开了奇闻二。
民国洛中校歌奇闻二:“作曲者”竟是刘峙的小老婆!
按介绍中所写,洛中校歌的词作者为吴芝圃,曲作者是黄佩芬,对此周筱沛的女儿刘思敏在回忆文章中也有佐证,说校歌是二人合作谱写的。吴芝圃是老地下党员,当时化名吴纯甫在洛中教书,解放以后曾担任河南省的一把手,这种著名党史人物也不消我多说,大概翻了下其自传,没有发现他有接受过西学并粗通音律的明证,故谱曲一事,大概是黄佩芬独自为之(以吴的“从业时间”来看,校歌诞生于周筱沛担任校长时期)。
我随即去探索黄佩芬是何人,首先发现国军“五虎上将”之一的刘峙,有位著名的“如夫人”名叫黄佩芬!我几乎立即意识到此事靠谱,因为刘峙三十年代在河南当省主席,抗战爆发后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时间地点相当吻合!这个发现让我心痒难搔,着手求证这件事。
先是,我在已故文史专家刘世南先生的一篇回忆中发现,他1949年曾以学生的身份拜访过校长刘峙伉俪(刘峙在其家乡江西吉安创办了一所扶园中学,名义上担任校长,刘世南是该校学生),文中特别提到,这位“如夫人师母”,也曾当过他的音乐美术老师。但是刘世南一直是在江西老家上的学啊,地点对不上,这不由让我有些灰心呐。
让我没想到的是,《傅雷文集》中竟也多次出现黄佩芬的名字,而且字里行间颇有艳羡之意。就比如1936年12月6日致刘抗的两封书信(此时傅雷是中央古物保管专门委员会洛阳办事处主任),明确提到了黄佩芬出身于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傅雷之前也曾在该校任职,所以你说她懂不懂西文?),此时正在洛中和洛阳师范教音乐美术!我赶紧按图索骥,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同学录中找到了她的名字——艺术教育系图音组,1934年第十三届毕业生,黄佩芬。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黄佩芬竟然也是江西吉安人,与刘峙份属同乡!这一来,上面的那点困惑,在逻辑上也豁然开朗了。
接着我还当了一把狗仔队,调查黄与刘何时搭上“关系”,其实这也是实锤过程中大有必要的一环,这事最终还是在一部文学作品《金陵残梦》中找到了答案。时间大概也是洛阳时期,年轻貌美的黄佩芬通过亲戚关系认识并轻松吸引了刘峙,然后担任了他家的“家庭教师”。二人有些不雅之事被刘峙的原配撞破,大发雌威,刘峙被迫将黄佩芬送回老家的扶园中学教书一段时间(显然,这时候刘世南是她的学生)。但刘峙哪舍得这般红颜,40年代终于将她接到重庆,并不惜与原配分家翻脸,明媒正娶黄佩芬为——三姨太...深谙西方文化的黄佩芬,可是在社交场上给刘峙涨分不少,唯有她才是真爱哇。
这本书写得灰常狗血,连“摸奶”这般细节都生动传神地再现了,不过其框架史料倒是应有所本,可信度灰常之高。至此已并无疑问,这位给洛中校歌“谱曲”的黄老师,就是刘峙的小老婆!她大概是把学生时代听过的《共和国战歌》简单加工了一下,就完成了这个作品,这份心机与后来的“上位”,实属如出一撤。
所以,这首洛中校歌的词曲作者,后来一个成为河南省的一把手,一个成为国军上将的三姨太,你说,是不是个奇闻?
尾声:
、淮海战役之后,“第一罪人”刘峙彻底失势,甚至沦落到“台湾不收”的境地,香港也待不下去,狼狈跑去印尼的华人小学兼职教书。此时他的原配夫人带着子女在台,一直陪在刘峙身边的正是黄佩芬(似乎还有他俩生的子女),据说刘峙由于没啥谋生本领,还吃了两年软饭呢。后来刘峙在印尼的“潜伏”身份曝光,常公大概是觉得实在有碍观瞻,便把他们召回台湾,晚年算是过上了好日子。可惜黄佩芬1965年先刘峙而逝,晚年丧偶的刘峙大受打击,六年后在落寞中去世。
(仓促之间,我没能找到刘峙黄佩芬夫妇的玉照,可惜可惜)
、周筱沛在1938年秋被解除了洛阳中学校长的职务,理由大概是拿着党国的钱,却为“我党”培养人才,是可忍孰不可忍。抗战时期洛阳中学曾迁往河南卢氏继续办学,并增设高中,成为完全中学。1948年洛阳战役前夕,洛阳中学流亡江苏吴江盛泽镇,国军洛阳守将邱行湘设司令部于洛中,最终在这里被俘。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历经变迁,现为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我十分好奇如今的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是否还在沿用这首校歌,但该校木有官网,相关资料匮乏,百搜不得其解,又不好意思直接打电话去校长办公室问。该校倒是出版了一本《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志》,但这本书在所有平台都找不到资源和现货,无从着手求证。So,我这次的探索就先到此为止吧。
(此行第二个奇遇更神,我打算写篇投稿,若之后得发表,我再来同步到公众号上)
附洛中校歌歌词:
汹涌的黄流,
鼓舞着青年的勇气。
嵩岳高插云间,
征兆了伟大的旨意。
我校“勤朴勇毅”的男女同学奋起,
要把鲜艳的花,
栽遍旧文化的大地。
大家高举学术武器,
扫荡重重罗网,
开拓新的世纪。
急湍的潮流,
飞溅着时代的任务。
嵩岳高插云间,
征兆了伟大的旨意。
我们要牢记《总理遗教》,
英勇去奋斗。
拿起文化的铁锤,
劈开民族自由的路。
唤醒同胞,
携手挣扎,
扫荡种种魔王,
创造新的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