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寻踪(160):古蜀神器凤逐日,中华图腾万选一——成都金沙遗址|静思斋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遗址博物馆古蜀国三星堆中华文化遗产 |
分类: 文保寻踪 |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60篇:成都金沙遗址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4年8月7日
9月开学之后,白天我终于可以全副精力开展一些工作,借着看书的劲头,连写了几篇黄埔的文,游记自然就搁下了。今日则想再续一篇,正好周中秀了一把公众号,那便写一处与我公众号“直接相关”的国保罢。
前文曾提到,我在成都宿于一品天下站附近,此处除毗邻黄忠村之外,亦与金沙遗址博物馆很近,可以好整以暇利用返程前的半日时光。我们在早晨和煦的阳光下一路南行,在到达博物馆东门前,先经过了一条静谧的小河,有几只水鸟正站在水面上,好生安逸的沐浴着阳光“闭目养神”,一动不动。看起来水是极浅的,倒更像是一片湿地,与它的名字“摸底河”(史籍记载中多作磨底河)倒是颇为契合。
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成都郊外一片肥沃的农田,在城市扩张巨力的牵动下,挖掘机的轰鸣声终于打破了这里的宁静。2001年2月的一天,大量古代遗迹在一片混乱的工地上重见天日,玉器、金器、象牙、巨木...庞大的遗址规模与这些出土文物让考古工作者惊喜地意识到,这里应该是古蜀国又一处重要的都邑所在,而且恐怕与三星堆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考古发掘工作迅即展开,巨大的成果引来了全国各界的目光,当年就入选了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更是被誉为21世纪我国首个重大考古发现。2003年,在原址建设博物馆的立项获批,2006年金沙遗址跻身国保,2007年这座气派的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仅12家)。至今,考古发掘工作仍在继续...
这里为什么会叫金沙遗址呢?这是因为这里原先叫金沙村。考古遗址的命名通常是按“小地名原则”,所以许多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得到了这项“殊荣”,但名字多因此显得小气又老土。金沙这个村名,偏生取的高大上,冠在此遗址之前(尤其是在有出土的那件国宝级文物的因素下),着实显得相得益彰。其实在此之前两年,金沙村北边的黄忠村就已发现了大型宫殿遗址(前一晚我在黄忠祠游园就见到了),或许是尚未触及核心区,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否则要叫“黄忠遗址”的话,怕是有些尴尬。
要说起来,金沙这个村名还真是源远流长,至少在五代时就已有这个名字了,这当然有可能与当时人们在河滩发现了金子有关(如果真是这样,遗址和村子就成了“相互得名”)。关于这事,还得再把摸底河拿出来一说。金沙遗址范围颇大,蜿蜒流淌的摸底河贯穿其间,当时我就有些纳闷,古人虽逐水而居,但河流直接贯穿都邑、宫殿似乎也不合逻辑。直到今日查阅文献才偶然发现,这摸底河似乎并非天然河流,而是李冰修都江堰时整的一条灌溉水系,在金沙遗址所处的时代应该还没有,这“后世”工程既然经过了遗址区,翻腾出金子来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摸底河似已在上世纪70年代被废弃,从地图上往上游扒拉,到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那一带,便不见踪迹了。
金沙遗址的文化堆积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至前650年间,对应中原王朝为商晚期至春秋早期。从出土文物的文化属性分析,学界普遍认为其为三星堆文明的后续,古蜀国的又一都邑(时间大幅晚于三星堆),这也为璀璨的三星堆遽然消逝后去往何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解答。如以青铜重器作为当时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那惊世骇俗的三星堆无疑是巅峰所在,迨至金沙,古蜀国显然已呈衰败之势,也难怪“不久之后”(也有三百多年了,相对于漫长的远古来说)终被秦人征服。
当然,先秦历史并非我的兴趣与砖业所在,以我的相关学识自也不能对其作出什么准确、深入的解读,这只是我直观上的感触罢了。金沙的青铜器虽远逊于三星堆,但玉器、金器上却不乏顶级精品,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这件太阳神鸟金饰。眼尖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这不就是我公众号头像吗?正解!
在它再度现世的五年后,也就是2006年,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2017年起改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诞生,国家文物局在海量国宝级文物里万中挑一,选定了这件金饰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是专属于金沙的荣光!文化的范畴极其广泛,历史当然是其中的一部分。我的“燕雀之志”其实很简单:希望我搜集来的那些文物、留下的那些文字,最终也能在文化遗产的不断积淀中,成为其中微微微微小的一部分。
我已记不清我是从哪年开始改换成这个LOGO的了,但我仍然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标志时油然而生的钟爱之情,后来得知它出自金沙,焉能不来现场一观?把这里作为本次川游的完美收官,是最开始就定好了的大计。从东大门进馆,首先就是遗迹馆,由于几乎是无缝衔接就地建馆,这里仍保留着发掘现场的风貌,这也是如今诸多遗址博物馆的惯例,但我去过的那些,皆不及这里敞亮。让我倍感惊喜的是,太阳神鸟金饰出土地点也有明确标识,赶紧合影留念。
再过摸底河,来到陈列馆,直奔金饰而去,其面前早已人满为患,慢慢挤入重围,终于一睹本尊。除了这两个主展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亦是个遗址公园,绿草如茵,环境也是极好的。我忽然觉得,有时候文物更晚被发现或许也是件好事,可以凭借更先进的技术和规划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更重要的是,不用再被上级馆“尽数征缴”啦。有这些重量级国宝就地镇馆,就是品质和人气的最佳保证,反之如果只剩一个“坑”,你搞成遗址公园也没几个人去啊。瞅瞅三星堆,再看看马王堆(我说的是原坑),那可都是泪...
对了,我在金沙馆里还另有一个收获:帽子终于实现了更新换代(我上一顶帽子还是2010年左右在北京买的,早已没法戴了,但一直找不到自己喜欢的,这次来只能是借了我爸一顶),头皮清爽异常。呃,此行还真是无“屑”可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