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七期二总队同学名录补遗|静思斋

标签:
黄埔军校同学录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7期2总队黄埔军校7期名录 |
分类: 史料整理 |
此事之缘起,是在今年1月间,我收到李苏鸣先生寻找其外公方琛的一封邮件。为此查询相关资料时,我才知道李苏鸣先生曾任武警山东省总队司令员,少将军衔。李将军公余笔耕不辍,著述等身,尤致力于家族长辈的历史,写有《荷戟独彷徨——方幼璇传略》(注:方幼璇,民国时期粤军将领,1929年阵亡,后追赠中将军衔)一书,拜读了其中部分章节,发现该书史料扎实,考据严谨,堪称力作。此番萍水相逢于网络,李将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让我深感敬佩。
李将军的外公方琛(1908-1935),福建闽侯人,是方幼璇胞弟。据其所述情况来看,方琛为黄埔七期二总队(黄埔本校训练)毕业生应无疑问,但在我已编制的黄埔名录中,并未查到他的名字。该总队的整本同学录我没见过,不过在广东省档案馆网站上可以查到本总队毕业同学的清晰照片,前年我即据此重校,自问还算仔细。那么,查不到名字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应该是当年该总队编印同学录时的缺失。对此,湖南版《黄埔军校同学录》中特别注曰:“原册中缺辎重科一中队学生照片和名录”。校史中则记载,本总队毕业生总计666人,而湖南版《黄埔军校同学录》只收录了610位毕业同学+9位在校死亡同学的姓名(应可以理解为原版同学录中也只有这些人)。如此看来,差额的56人应该就是辎重科同学,方琛应是其中之一,我将这个看法复信给李将军,此事暂告一段落。
数日之前,在李将军的不懈探索之下,此事又有了新进展,经他来信告知,他在黄埔12、14、21期等同学录后附的先期同学名录中,找到了外公方琛的名字,并且还做了人数的统计:“我对附录的七期同学录做了统计,南京本校同学852人,与校史记载完全一致;黄埔本校同学657人,如加上在校亡9人刚好也是校史记载的666人,看来这些附录比湖南本要精确。”
此信让我大受启发,又大感惭愧。因平素整理史料文献时,基本上只是着眼于当期原版,对于后附的这些名录,一直未予重视,甚至有时在影印同学录时还觉得它们是冗余内容而给精简掉了。谁曾想,这些遗漏的名字,全都静静的保留在那里,被我视而不见了!
我这几天一直闹毛病,脑子一团混沌,精神萎靡不振,刚去医院做了一圈检查,“假期综合症”的心理问题也挺严重。受此信之触动,昨日身体感觉也稍好了,遂立即开始查漏补缺工作。经过比对,我最后选定黄埔十二期同学录为蓝本(因该同学录后附的七期名录,对南京本校、武汉分校、黄埔本校的划分比较清楚)。
方法很简单,就是将其中所载的657个名字与已之前编制的610个名字一一比对,找出不在其中的,应该就是所要寻找的结果。但比对过程则非常繁琐,文献二次编订时有些名字出现了不一致(或错误)的情况,更是增添了许多麻烦。而且这个筛查最好是能一气呵成,这样有利于对名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统计思路也能连贯。于是自昨天下午开始,连续用了两个半天没再干其他事,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昨日晚间核对完成了步兵科、今日上午核对完成了炮、工二科)。
经过仔细比对,最终结果堪称喜人:我共计找出了57人,不在湖南版610人之列(而这610人中另有10人,没在657人之中,也就是说,这个后附名录其实也不太完整),两数加总,则为667人,与校史记载的毕业人数666人已基本吻合,只有1人的误差(在校亡故同学9人应该是不能计入毕业同学中的)!我相信,这五十多个人,应该就是当年所遗漏的辎重队同学了,他们的名字是:
文雨威(湖南) 方琛(福建)
郑石桥(湖南) 陈安邦(湖南)
凌育懋(广东) 凌德民(广东)
郑德馨(湖南) 沈鸿图(广东)
梁绍洲(贵州) 谭超智(广东)
唐建新(湖南) 雷绍周(四川)
赖雄(福建) 韦思杰(浙江)
林君贤(广东) 李子贞(湖南)
秦英(广西) 杨声(广东)
李祝莘(广东) 李剑魂(广东)
李超然(湖南) 李德辅(湖南)
李国琪(安徽) 古聪(广东)
叶襄文(湖北) 蔡慕云(广东)
黄作文(湖南) 吴为瑜(江西)
田树辉(湖北) 钟山(湖南)
饶志刚(福建) 魏清观(福建)
何巨璋(湖南) 周明新(广东)
周雄才(湖南) 刘立敏(广东)
黄朝岗(湖南) 吴雪堂(广东)
钟扬(广东) 刘岳云(湖南)
陈佑民(福建) 陈起鸿(湖南)
陈民杰(江西) 陈达观(湖南)
邵义祥(湖南) 邓济(湖南)
邓驹(湖南) 邓杰(湖南)
张烈光(福建) 王海奠(福建)
哈秉良(广西) 何滋森(福建)
陈人基(广西) 张清澄(四川)
谢远嶷(广东) 秦名徽(广东)
杨英华(浙江)
不过还是有两个疑问。一是当年编印同学录时,将辎重队遗漏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昨日请教了一下见过本总队原版同学录的陈重阳兄,他说序言中都是“一堆废话”,没提此事。我也没找到相关同学的回忆文章述及此事,一时成谜。只是可惜,虽然重新“发现”了他们的名字,但照片却也是没办法找到的了。
二是他们的兵科,是否为辎重科?以12期后附的名录来看,七期二总队压根就没有辎重科,这57个名字列在步兵科的有49个、炮兵科5个、工兵科3个。之后我又从孙兄处看到了其中梁绍洲(军统少将)的档案材料,在其手写履历表上,记载学历为七期步兵科(与12期后附名录相符),也并非辎重科。不知当时是否是招训时为辎重科,而后因故取消,重新分科了呢?
留此二问,且待日后探索发现。本次名录补遗,虽仅增加了五十多个名字,但整个过程对于今后工作的开展颇有指导意义。我亦不敢专美于前,特将与李苏权将军“合作”完成此事的经历简单记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