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寻踪(144):“高端会所”今何在?没入胡同杂院间——北京安徽会馆|静思斋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安徽会馆北平安徽中学北京胡同后孙公园 |
分类: 文保寻踪 |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44篇&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第148篇合篇:北京安徽会馆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4年1月17日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556390315/
且先从一张故纸说起...
这是我去年收藏到的一张民国21年北平市私立安徽中学校毕业证书。像这种校名中冠有地名的学校,往往是由某地同乡会之类的组织所办,就以这所中学来说,字面上的意思也很好理解。查考校史发现,该校与北京安徽会馆有直接渊源,校址也设在其中,这忽然勾起了我的一段记忆。
如今网上查不到太多关于北京安徽会馆有用的出行信息,百度地图甚至还搞笑地将其标注为“中餐馆”,这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我明知此行吃到闭门羹的概率是100%,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前往。因为我深知帝都的一些国保“水很深”,这辈子也不可能参观,早已没有求全之心,能拍些外景照片也就足矣。
从南新华街拐入胡同,时光就仿佛静止了一般,眼前所见,与几年前似乎并无不同,也许在更久远的时候,它还是这个样子。沿着逼仄的夹道、胡同走到深处,安徽会馆就“藏身”于一片破败的四合院之中(其实这些四合院很多就是安徽会馆的一部分),萧条得连正经的门脸都没了,黯然无声,难窥其貌。此情此景让人很难想像,当年这里曾是一片雕梁画栋、气度严整的大型官式建筑群落,冠盖云集,傲然为京师会馆之首呢!
据说大清国那会儿,京师会馆林立,数量不下四百。它们无疑是时代的产物,不惟在京师,放眼全国亦比比皆是,有道是出门靠朋友嘛,会馆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抱团取暖的地方。这些会馆有些是某行业所办,更多则是同乡会馆,在某些方面有点像如今的“驻京办”。
清咸、同年间,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集团崛起,在京皖籍人士地位日益攀升,乃有兴建省馆之倡议(当时京师只有一些安徽府、县级的会馆),得到了李瀚章、李鸿章、吴棠(这仨都是总督级的大员)等人热烈响应。在他们的推动下,在京及各地的皖籍官绅踊跃捐款,共募得白银三万余两,遂于同治七年(1868年)起在后孙公园一带大量购地,翌年动工,历时两年余,安徽会馆始成。
除李氏兄弟的深厚背景之外,安徽会馆占地广阔,不惜工本,修建时“共糜白金二万八千有奇”,完全是高规格闪亮登场。对此,安徽人士不无自豪地表示:“都门会馆,以吾皖称最。”此当非虚言。当然,这一“高端会所”的门槛也甚高,最初在规章中明确约定,只有实缺州县(文官)副参(武官)以上的官员才属会馆接待范畴,至于往来会试的举人,甚至是候补官员、捐官得到身份的都不好使,更甭说屌丝人士了,那连门都摸不到。这算是与寻常会馆的不同之处。
自此,安徽会馆成为连结淮系集团的精神纽带,甚至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场所,对于我国近代历史亦有着深刻影响。可惜繁华短暂,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庚子事变(安徽会馆被德军所占,并焚毁周边民宅建筑)及李鸿章的逝世,安徽会馆逐渐走向衰落。
安徽会馆原有东、中、西三路及后花园,另在其东边还有一片院落似也是会馆的产业。不过这个院落很早即已从会馆中脱离,后来成了后孙公园小学(前些年被合并,如今挂着43中的牌子),已毫无旧貌。会馆主体则随着晚清、民国时期皖系政治团体的瓦解,产权人或说管理者变成了社团性质的旅平安徽同乡会,也再无强大实力支撑,昔日的“高端会所”竟沦为“低端旅社”,人尽可住。
还有些屋子被“长期出租”给了附近居民,比如一位名叫秦叔忍(梅兰芳表弟)的老先生,就在其中某个四合院里住了六七十年,如今房产证的时效怕是都没这么坚挺。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会馆的产权被收归国有(你懂的),渐成大杂院、厂房等等。历经这百余年沧桑,终是如今这般乱局,面目全非,诸如大戏楼(众多名角曾在此登台献艺)等珍贵历史文物也险些不保。
新世纪初,文物局组织了对安徽会馆中路的戏楼等建筑的修缮,随后不久晋升国保(如今帝都会馆位列国保者,也仅有第六批的安徽会馆与第八批的湖广会馆)。据闻前些年已经开始腾退工作,准备对外开放,之前那些单位还好说,但涉及居民的问题必然推进困难,似乎全无进展,当新闻已成旧闻,情况依然如故,开放还是没影的事。
(引自《北京安徽会馆研究》一文)
就以上面这张图,简单说说我当日走访的情况。我从会馆右边那条胡同往里走,问了一位环卫师傅,说都是从侧门1进出。由于不是开放景点,门当然是紧锁的,从那可以看到戏楼的侧面。东北角还有一个侧门2,我继续往巷子深处走了走,最后已到达当年后花园的位置,现在还有住户,里面那门大概也不是能进会馆的。就在往回走的当口,侧门2忽然打开,进去两个人,我连忙跟过去浑水摸鱼,却被看门的爷们冷脸拒绝,说前面进去的是来参加什么活动的,也不知现在里面是个啥子神秘单位。四面转了一圈,最终全无所获,连国保碑也没见到,可以说毫无惊喜,却是在意料之中。
最后再回过来说说这张老毕业证吧。
在李鸿章之后,光绪帝师、文渊阁大学士孙家鼐成为京师淮系集团的领军人物。孙家鼐同情维新派,将会馆的一部分(或许是安徽会馆东边的院落,即今43中东区那里)租给了康有为创办的强学会,因此安徽会馆也被认为是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之一,不过强学会很快即被查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解决在京皖籍子弟的求学问题,时任安徽会馆值年的孙家鼐又在这里创办了皖学堂,这便是北平安徽中学的前身,该学堂后来更名为安徽公学(1912年)、安徽中学(1921年)。
我翻遍了史料,也没查到校址占用的是安徽会馆哪部分房屋,从整体格局上推测,可能是东路。从当年京城的老地图中也没找到安徽中学的身影,中学的咖位大概不够,倒是发现就在其北侧还有一所大名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这可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呐!我原还收藏有该校的第一本同学录来着,里面的校景照片,也就是在后孙公园这,真是不经意间把许多收藏关联起来了。
学校虽设在北京,但经费来自安徽省的拨款,以及津浦铁路路息、各种股息、学田地租等。后来政局动荡,这些进项朝不保夕,学校也是每况愈下,最后由于办学太过糟糕,安徽省教育厅干脆把每年的补助都给停了。有鉴于此,旅平安徽同会乡于1929年接收会馆,革新校务,公推张贻惠(安徽全椒人,著名物理学家)为校长,在张校长的大力整顿下,安徽中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经费与师资充沛,俨然成为京城名校。
上世纪30年代初,该校实力日盛,编印了多种校刊,在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上均可全本阅读,本文所涉之校史、老照片皆出于此。我所藏这张毕业证,也正是这一时期之物,此证尺幅甚大,印制讲究,由张贻惠先生毛笔亲签,可谓民国中学毕业证中的佼佼者,颇具收藏价值。
证主张光玉,却是湖北咸宁人,由此可知安徽中学的招生对象并不局限于皖籍。我在《革新后之北平安中》附录的在校学生一览表中,还真找到了他的名字,其家住离安徽会馆不远的椿树上头条八号。我原打算再去张光玉“故居”那看看,忽接孙兄来电,已至虎坊桥地铁站等候,遂作罢,即步出胡同与对历史的幽思,寻孙兄会合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