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十三期西迁简述|静思斋

标签:
黄埔军校同学录黄埔军校西迁黄埔13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铜梁黄埔军校 |
分类: 史海一粟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50)——一本重印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三期同学录》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675730424
其实,在黄埔军校的历史上,也有过一次“长征”。
1927年国府定都南京后,蒋中正提议将黄埔军校本校从广州迁至南京。因当时局势混沌,蒋亦一度下野,南京本校的正式成立已是在1928年3月6日。从这一天开始直到1937年7月,在这九年多里,政局相对稳定,学校设施完备,教育计划严谨,堪称是黄埔军校难得的一段“黄金时光”。可惜随着全面抗战爆发,这段黄金时光亦戛然而止。
由于敌机不断袭扰,首都形势严峻,黄埔军校于1937年7月26日颁布西迁命令,校部官长随即开始准备,于8月16日陆续开始西迁。这就是黄埔军校的“长征”,其最远途者,是从南京到成都。此前我在整理研究黄埔史料时,曾见到许多总队提到西迁之事,对此已是有所了解,这次又较为系统地研读了一番,对许多细节也更加明确了。
在黄埔本校的序列中,涉及西迁的期别、总队有:11期2总队、12期(1总队)、13期(1总队)、14期1总队、14期2总队、15期1总队,每个总队的行动轨迹,均非完全一致。这其中是从南京校门走出来的,为11期2总队、12期、13期、14期2总队(当时尚未形成总队建制,只是通过初试的学生,若以原点来算,该总队也是走满西迁“全程”的唯一一个)。
黄埔本校13期召集于1936年9月,此时还处于入伍生教育阶段(十三期入伍生团)。由于11、12两期在西迁途中毕业,14期1总队、15期1总队是从武汉开始的征途,13期基本走完全程的经历,可谓军校西迁各总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该期毕业生黄超群写有一篇《黄埔军校西迁琐记》,其中生动地记录了途中的一些细节,现结合同学录中的大事记,简述如下:
1937年8月16日拂晓,十三期入伍生团离校,当日下午有日机轰炸南京,是时该团已疏散至城外,在防空壕中隐蔽。日机飞走后,随即开始向安徽转移,18日宿南京板桥镇,之后马不停蹄行军至安徽芜湖,再乘船至九江,全团驻于庐山。10月2日入伍期满(大事记记载为10月1日,合影照片落款为10月2日),于庐山海会寺举行了升学典礼,番号改为十三期学生总队。
1937年11月10日,总队随校部继续迁往武汉,不久后决定迁校四川,最初择定校址设于铜梁、璧山两县。1938年1月6日,十三期学生总队自武汉乘火车先至长沙,之后即开始为期四个月的长途行军,经常德、酉阳、秀山等地,于5月11日抵达铜梁。千里行军,全靠脚力,当时学生们穿的是草鞋,非常艰苦,军校颁发的行军注意事项十五条,有两条专门提到足伤足痛,可见对此问题之重视。
1938年9月16日,本校十三期学生总队毕业于四川铜梁,计1413人(校史记载1412人)。另有退学同学42人、死亡同学9人,校史里没有留下他们的事迹,大概很多应是在这艰苦的西迁过程中掉队或殉学的。纵观十三期近一年期的军官教育阶段,有大半时间是在路上。
在十三期毕业的两个月后,军校以铜梁地区狭小、办学条件不够理想的原因,继续西迁,最终落户成都,直至黄埔在大陆落幕。由十三期的轨迹亦可知,九江、武汉、铜梁是整个黄埔西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而十三期并非没有走到终点,只不过当时的终点就是在铜梁罢了。
那么十三期的同学录应该也是在铜梁印行的。之前我在多篇文章中已提到,“铜梁造”黄埔军校同学录,品质相当有保证,远胜于之后的“成都造”(抗战时期)。十三期同学录的原件我还没见过,不过从国图影印的文献窥之,应也是一部五百余页的恢弘巨制。
我收藏有一册1975年该期去台同学重印的同学录。当年买它的时候,经验还不太丰富,以为是全本影印,花了1500大洋。收到后发现只是“节录”了去台同学的部分,照片仅剩200余人,我心想既然重印,何必这般小气呢...里面倒是也增添了些许“新东西”,比如几张后来的纪念合影、老头照、还有一些历史文物的照片。其中有一张《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三期西迁纪要》的封面图,我对这本书倒是很有兴趣,惜苦寻无果。
此书放在书柜里已快十年,前不久因帮人查照片才拿出来重见天日,今儿顺手血亏上架出清算了。之前我重校本期名录时,为了工作方便,还自己影印了一套全本。其母本是《民国文献类编续编(军事卷)》第383、384册中收录的劣质版本,为表诚意,一并附送,作为一个辅助参考资料,可以借此了解一下同学录的原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