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上海计划”的开山之作——市政府大楼|静思斋

标签:
大上海计划董大酉绿瓦大楼上海体育大学民国上海市政府大楼 |
分类: 静思斋柜藏老照片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47)——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大楼老照片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646066659
江湾,位于上海市区东北,早在2001年,江湾五角场就已成为上海首批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但在一百年前,这里大概还是一片挺荒芜的地方,五角场的诞生,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国府在上海施行的城建规划直接相关。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中,上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与世界接轨最重要的口岸,在某种程度上尤胜于北京。1927年4月18日国府定都南京后,随即于7月7日设立上海特别市。那也曾是一个蓬勃向上,奋发图强的时代,对于上海的城市建设,很快被提上日程。但摆在眼前的问题很严峻,当时上海的“好地方”都被列强占了,从地图上也不难看出,属于华界的南市与闸北,被租界“一刀两断”无法串联,城市的发展大受束缚...
怎么办呢?那就另建一个新的市中心来破局!1930年,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颁布了《建设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上海计划”。而新规划的市中心,就是在江湾这里。
1932年沪战之后,鬼子绘制了一份《上海事变鸟瞰图》来“炫耀武功”,此图把我军形象画得异常猥琐,手提板刀,服饰则颇似前清,侮辱之意跃然纸上,让人看得火冒三丈。但因年份最为接近,其所展示的一些地标信息却很有参考价值,我们藉此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新“市中心”的位置关系,乃至当时周边环境的种种情况。
依据计划书,在这个“市中心”的中心,一座宏伟的上海市政府大楼(当时人称新厦或新屋)平地而起。它既是“大上海计划”的开山之作,也代表着上海乃至国人的形象。正如《建筑上海市政府新屋纪实》中所述,此“为全市行政最高机关,中外观瞻所系”。出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考虑,大楼外观采用我国传统的宫殿式,但建筑手法及内部设施非常现代。此类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作,比如我去过的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等等。
委员会于1929年10月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后的定稿,是由委员会顾问董大酉以各份获奖方案取长补短而成,随即由他担任主任建筑师,主持建造工程。董大酉,浙江杭州人,留美博士,年方而立,此前一年刚归国,似乎还显得有些名不见经传。此番领受重任,却也不负众望,市府新大楼以及之后周边陆续建成的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等皆系出于他的手笔,一举奠定了在建筑领域的江湖地位。
上海市政府大楼始建于1931年6月,由朱森记营造厂负责施工。由于位居前沿,受一二八事变战火波及,一度停工数月,延至1933年10月初竣工,共耗费国币78万元(1931年上海财政收入为773万元)。像这样一个倍受瞩目的辉煌建筑,存世影像自有不少,不同时期、各个角度均能得见。我近来也收获了一张,与市场上同类照片相比,我这张尺幅非常之大,更难能可“贵”的是,背面还有铅笔题写的“民国22年10月10日上海市政府竣工纪念”字迹。
不过,在研读了一些史料之后,我对该文字的准确性却产生了一些怀疑。1933年双十国庆日(也就是题字说的这天),举行了上海市政府新厦落成典礼。据说,当天上海全市放假一天,有十多万人来参加了庆典,一时锣鼓喧天,盛况空前,这从当年一些报刊照片中也能略见一斑。而这张影像却显得“出离落寞”,看不出有啥盛典的氛围,唯有两位旗袍女郎从汽车上姗姗下来。如此来看,原主注释的时点或许有些问题,如以其用词“竣工纪念”来说,我判断此照的拍摄时间可能略早于典礼那天,倒也是非常难得了。
1934年元旦,上海市政府及所属各局正式从枫林桥迁到江湾办公。然好景不长,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市府再度迁回枫林桥,大楼也被日寇的炮火炸得千疮百孔。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宣告了“大上海计划”的夭折,这份雄心勃勃的计划,其中不乏一代精英的热诚与真知灼见,对城市格局的影响亦可谓深远。只可惜它空有地利,但在国家的内忧外患与财政的捉襟见肘之下,并无天时与人和去实现。
(上面这两张照片来源于网络)
我一时没有找该大楼在1937-1950年间翔实可靠的记载,比如修缮、使用情况这些,各种介绍文章中,对此基本都是避而不谈。这会儿只大概查到,汪伪上海市府似曾一度鸠占鹊巢(日军进占租界前),而抗战胜利后国府的上海市政府好像也未再回来办公。也就是说,这栋花费了很大心血与财力建成的大楼,真正作为上海市政府办公楼的时间,有且仅有三年零八个月。昙花一现,便已落幕。
上海解放后,在这里据说一度开办了行政干校,1956年划拨给了新成立不久的上海体育学院(现名上海体育大学)作为校区。因为屋顶上翠绿明快的琉璃瓦,该校师生们亲切地将其称之为“绿瓦大楼”,直至今日,仍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我想,此楼他日必会升为国保,然如今之大学广设藩篱,刷卡进出,似我这般“社会人士”以后是否能有缘身在此楼中,却是不敢妄言。
写此文时,难免查了查地图。时过境迁,当年的“新”,却已经变成了如今的“旧”。复念及它近百年的沧桑历史,一时竟有些惆怅了...